最让人绝望的,不是孩子厌学,而是你已经拼了命地付出,可孩子还是一点学习动力都没有。
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什么样,我家的这个,每天都重复一样的动作:
除了吃饭上厕所,一般不走出房间;
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手机不离手;
大白天拉窗帘开灯,坐在床上,开着空调裹被子;
喊他吃饭也不吃,每天全靠零食、外卖过活。
我也算是个很负责的妈妈。
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对孩子事无巨细地管控,从错题分析,到时间管理,再到学习计划的制定。
我竭尽全力引导孩子,心想一定要把孩子的驱动力给薅起来。
可是越用力、越操心、越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越重,甚至比孩子还上心,现实却越来越骨感。
感觉自己只有抽着小鞭子的时候,他才会向前走一步。
等我逼得不紧时,孩子直接就躺平,一步都不肯再往前走了。
我就纳闷了,都给他铺好路了,什么都给他安排好了,他怎么一点动力都没有?
01
我家孩子中考那年,我瘦了快十斤。
每天五点起床做营养餐,晚上陪读到深夜,所有兴趣爱好全都为他的学业让路。
最终他考上了重点高中,我以为最苦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高一开学才一个月,就出问题了。
最初的表现是作业拖拉。
明明三小时能写完的卷子,他能磨蹭到深夜,甚至有时候还磨蹭到凌晨,一边打盹一边写,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周末更是完全管不住,手机一刷就是半天,根本不动笔写作业,周一早上直接抄同学的。
我不得不当起“监工”,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他学了多久。
这种盯梢起初有点效果,但很快就不管用了。我催得越紧,他躲得越远。
后来发展到我进他房间,他就立刻切换手机页面。
我问作业进度,他就盯着手机界面,装模作样地皱眉、挠头:“题太难了,我得认真想一会儿”。
然后又熬到很晚。
最让我焦虑的是,在他身上,我看不到一点学习的主动性,只要我稍微放松一点,他就彻底摆烂躺平。
高一寒假,我因为工作忙没顾上管孩子,他整整两周没碰书本,作业更是能搜答案就直接搜答案,搜不到的就借同学的作业抄。
果不其然,开学摸底考,他成绩直线下滑,甚至还有三门课不及格。
班主任找我谈话时,我好像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当场钻进去。
回到家后,我看到他像个没事人似的躺在沙发上,戴着耳机打游戏,眼皮都没抬一下。
这种漠然的态度彻底点燃了我积压已久的怒火。
我一把扯掉他的耳机:
“三门不及格!你怎么还有心思在这里打游戏?!”
我在这边狂怒,他倒好,根本不管我说的啥,照打游戏不误。
我声音不受控制地拔高起来:
“我每天起早贪黑地伺候你,你就拿这个回报我?你知不知道高一有多重要?高一打基础,你基础都打不好,到了高二高三就跟不上了,这样下去你连大专都考不上!”
他终于暂停了游戏,转过头来,眼神里全是厌倦:
“说完了吗?说完了我要继续打了。”
那种漫不经心的语气,那种全然无所谓的态度,像一盆冰水浇在我燃烧的怒火上。
我站在那里,看着他重新投入游戏的身影,突然感到一阵无力。
我所有的焦虑,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期待,在他眼里原来只是“烦”而已。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
02
有天晚上,我偶然看到一段话:
“过度干预只会激发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越用力,孩子越无力。”
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想起这半年来我们的拉锯战:我越逼,他越躲;我越催,他越拖。
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正是我的步步紧逼,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前进的能力。
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家里什么事我都不让他操心。
水果是切好端到嘴边的,书包是每天帮他整理好的,甚至连去学校要带什么,都是我一再提醒。
他的世界里,只剩下“好好学习”这一件事。
渐渐地,他发展出一种依赖心理:“反正爸妈比我还急,他们会帮我想办法,会替我负责。”
他会认为学习是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
他越不把学习当回事,我就越着急,于是就不断催促、安排他。
但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自己做主,我的安排让他感到被控制,他开始反抗、拖延、冷漠、顶嘴。
可是,他一叛逆顶嘴,我就觉得他是故意和我作对,我更加焦虑,加大控制力度,而他更加激烈地反抗。
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这17年来,我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孩子高兴我高兴,孩子难过我也伤心,他有半点不痛快,我必定比他更难受。
结果呢?为孩子操劳了16、17年,到了中年被气出一身病才懂:
用力过猛的管,只是气到了自己,不解决任何问题。
想通了这点,我狠下心做了个决定:
彻底放手躺平。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再关注孩子的需求,也不再关心孩子的生活。
神奇的是,当我狠心躺平、学会闭嘴,任凭孩子摆烂,却假装看不见后,他的自驱力终于爆发了。
我是这么做的:
03
1. 实施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尝到摆烂放纵的苦头
我说的放手躺平,不是放弃,更不是不负责任。
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经过痛苦思考后,更为深远的负责。
只有父母不再替孩子焦虑,不再替他规划,不再替他承担本应由他承受的自然后果,他才会知道对自己负责。
接下来的一周,我严格执行“看不见”政策。
饭做好了就放在桌上,吃不吃随他;
他熬夜打游戏,我就自己先睡;
他白天睡觉,我就轻声关门。
说实话,这个过程比想象中的难。
刚开始那几天,他彻底放飞了自我,睡到日上三竿,游戏打得天昏地暗。
每天我都要紧紧攥住拳头才能忍住不说教,反复深呼吸才能平静,有时候焦虑得整晚睡不着,就起来一遍遍拖地来转移注意力。
过去有我强行打断,他从来没有真正连续地通宵玩游戏。
放手后,他彻底放纵,连续三天几乎都是天蒙蒙亮才睡,下午才起。
第四天晚上,我听见他房间里传来一阵干呕声。他脸色苍白地打开门出来倒水,脚步都是虚浮的。
第五天,他破天荒地晚上十一点多就关灯躺下了。
一次,他睡到下午三点才起,饿得饥肠辘辘,冲到厨房,发现锅里空空如也,餐桌也干干净净。
他打开冰箱,看到的只有需要自己动手处理的生肉和蔬菜。
他愣了一会儿,最后默默地拆了包泡面,自己烧水泡了。
从那以后,他出来吃饭的时间开始逐渐向正常的饭点靠拢。
偶尔,他甚至会在我做饭时,装作很无意地溜达过来,问一句:“晚上吃什么?”
没有说教,没有冲突,这些自然后果是最好的老师,比父母千万句说教都管用。
2. 我摆烂式的管教让孩子觉得无聊,内驱力开始冒头
持续的、无干扰的摆烂状态,其实会让人感到深深的空虚和无聊。
这种无聊感就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关键。
两周后的一个下午,我提前下班回家,发现他的房门虚掩着。
他居然坐在书桌前,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看数学网课,但手边同时开着手机刷着短视频。
我看得出来,他正处于一种极其纠结的状态,既像想学,又像在抗拒。
我赶紧装作没看见,悄悄到厨房准备晚饭。
晚饭后,他吃完就回了房间,但几分钟后,又突然走出来,略显别扭地说:“我来洗碗吧!”
这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我的心却被击中了。
我按捺住所有情绪,只是平常地说了句:“谢谢。”
接下来的两天,他这种“纠结”的状态还在持续。
玩游戏的时间依然很长,但中间会夹杂着半小时或一小时看网课或整理书包的行为。
后来我才知道,他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不管他后,他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这种自由也让他感到无聊、恐慌。
为了摆脱这种不适,他就开始主动寻找有意义的事情做。
无论是看网课、做家务,还是调整作息,这都是他为了摆脱无聊感,激发内驱力的第一步。
3. 父母改变生活状态,为自己而活,成为孩子“镜像”榜样
当父母不再围着孩子转,而是关注自身的生活、工作和情绪,这件事本身对孩子就是巨大的震撼和示范。
这就是镜像学习的力量——孩子看到妈妈为自己而活,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修复自己:
心累不想做饭时,就点外卖,或者让儿子自行解决吃饭问题;
被孩子气到头晕时,就出门散步,或者吃点想吃的,眼不见就心不烦。
当我开始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收回,转而投向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情绪时,想不到,变化悄然发生。
下午三点,我路过他房间,看到他竟然坐在书桌前,屏幕上只有电子课本和笔记文档,手机被反扣在一边。
他学得很专注,甚至没发现我经过。
虽然学不了一会儿还是会分心,但我也不再因此而焦虑上头,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大体的趋势:
他正在笨拙地、缓慢地学着为自己负责,开始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
我突然意识到:
当我不再当儿子的“监工”后,他就不会把我们当作敌人来反抗,不再认为父母是那个“总是对我不满意、想控制我”的人。
压力源消失了,他的防御和攻击性也随之减弱。
慢慢地,他的变化越来越多。
最晚不会超过十二点睡觉;会自己热饭吃,偶尔还会帮我洗碗;周末不再是全天游戏,有时会看会儿书。
一个月后,发生了让我最意外的事。周六早上,他整理好书桌,然后对我说:“妈,能帮我找个物理补习老师吗?我落下太多了。”
我眼泪夺眶而出。
是这段痛苦的经历让我明白:
青春期孩子反抗的,从来不是规则本身,而是父母的控制。
当我们学会闭嘴,放下焦虑,孩子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责,内驱力才能爆发出来。
最好的教育,有时候就是适度的“看不见”。你退后一步,孩子才能向前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