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的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区,比往常更添了几分热闹与生涩。八名身穿深圳校服的高中生正忙碌穿梭于一个不大的茶饮摊之间:有人手抖着往杯子里加冰块,另一人则提高嗓门招呼路过的顾客。
这个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明德高级中学学生吴桐发起的“临时企业”,在二十余天的忙碌与期待中走完了它的全程。尽管最终的账本上记录着约2000元的亏损,面对这份“失败”的成绩单,整个团队却无人气馁。“这笔‘学费’交得非常值。”吴桐说,“我们赚到的,远比金钱重要得多。”
高中生CEO“抠门”又“精明”
故事的起点,源于另一群学生的“失败”。今年五一期间,吴桐目睹了邓相宜同学团队在书城的摆摊经历,短短三天亏损近8000元。这次经历没有让他退却,反而点燃了他的斗志:能否利用更充裕的暑假时间延续这个项目,扭转亏损局面,甚至实现盈利?他还立下一个特别的目标:将盈利额的15%用于公益事业。“当时觉得他们完成了从零到一的伟大突破,而我们想挑战自己,试试能不能从一做到十。”这个想法,最终成为他摆摊义卖的初心。
七月底,吴桐写了一篇长长的“小作文”,详细阐述了他的摆摊计划,并发给了身边不少同学和朋友。“前后问了几十个人,但大部分都拒绝了,”吴桐回忆道,“很多人觉得这个想法太天马行空,根本不可能实现。”尽管如此,他最后仍然成功召集到了七位愿意加入的成员,项目筹备工作也由此正式启动。
吸取了前辈“成本控制不佳”的教训,吴桐团队从一开始就把“开源节流”刻在了骨子里。他们没有盲目采购,而是先制定可行性方案,精准预测每天的销量,再据此定制杯子、手提袋和吸管的数量。就连水果也坚持按需每日或隔日采购,最大限度确保食材新鲜,实现零库存管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运用地理课上学的知识,深入研究深圳暴雨预警信号发布规则和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发现暴雨通常在午后至傍晚高发,而这正是他们的主要营业时段。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又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据模型,当预测到第二天暴雨概率超过70%时,就启动“暴雨经济对冲方案”:通过线上营销提前锁定订单,这样即使因暴雨无法出摊,也能保证部分收入。“这就像把课堂直接搬到了街上,进行一场真实的‘压力测试’。”吴桐说。
然而,社会的第一课来得很快。申请摊位的过程繁琐到超乎想象。吴桐先是从街道办跑到城管局,得知必须以社团名义申请后,又急忙返回学校写申请、拟文件、盖公章……光是走通流程,就花费了一个多星期。与此同时,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吴桐家中,团队成员们对照网络教程,花了两天时间反复调试饮品的配方。他们一遍遍动手制作、互相品尝试喝,直到得出大家都认可的口感。
8月2日,摆摊首日终于到来。中午12点,他们便将原材料和设备扛上车运往书城,但由于缺乏经验,做完准备工作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一切终于就绪,怀着忐忑的心情,他们正式开张迎客。
亏了钱却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真正的挑战来自内部。团队立下规矩:当日营业额覆盖成本后,按工时给大家发日结工资,所有成员共担风险。第一天的营业额出乎意料地好,许多顾客看到是一群学生摆摊,特意前来支持。当天结算后,每个人都顺利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
然而,创业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之后的工作日,书城人流量骤减,营业额时有低迷,有好几天刚好抵平成本,根本无法开出工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想法在一些成员中逐渐产生,而另一部分成员则坚持“规则就是规则”。团队内部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那几天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经历了几个辗转反侧的不眠夜,作为规则制定者,吴桐决定坚守规则,即便他自己是干活最久、也同样没领到工资的人。他在群里发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小红包,但工资坚决不能发。“我必须带头遵守我们共同定下的规则。”
这场危机也让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管理者的艰难:“你需要平衡人情和规则。工资发少了,人心会散;工资发多了,成本就崩了。”
在冲突与磨合中,团队也在成长。在摆摊的最后两三天,当得知成本仍差一千多元才能收回时,所有成员做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主动放弃那几天的工资,把所有营业额都用于填补成本,共渡难关。“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临时凑起来的摊子,而是一个真正的团队。”吴桐感慨道。
8月24日,是吴桐团队摆摊的最后一天。傍晚,他们带着几杯没卖完的冰茶,再次来到每日都会光顾的农批市场。看着正在切西瓜的老板,他们回想起20天前,老板扛起一个西瓜,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听声辨熟”的画面。这近20天里,这位老板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他们的导师与支持者。“明天我们就不来了,这个请您喝,这回千万别再给钱了。”吴桐说。老板愣了一下,笑着接过饮料,转身搬出几个大椰子塞到他们手里:“拿去拿去,你们学生娃,了不起!”
在最后这个夜晚里,他们扛着桌子走在书城旁边的道路上,回想起这些天的经历,仍觉得历历在目。有一位顾客在买完饮品后并未离开,而是径直将饮料送给了正在工作的环卫工人。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自此之后,每当夜晚收摊,发现水果尚有剩余时,他们便会默契地将水果制成一杯杯清凉的饮料。此时已经不再是出于经营,而是他们纯粹地想将这份接收到的善意传递下去,送给身边每一个忙碌的身影——环卫工人、保安、外卖小哥。剩余的物料,由此变成了温暖的媒介。“我觉得我们与社区和个体产生了更深的连接,让100个人深深地记住我们,远比让10000个人刷到我们,更有价值!”
这些看似“亏本”的往来,却让这群高中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比金钱更重的情谊与担当,而善意也在默默循环:一位每天来收摊的清洁阿姨,最初只是他们送冰饮解暑的对象,后来却会特意提前过来,帮他们把摊位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给阿姨送冰饮是真心,她后来主动帮我们,也是真心。”团队成员感慨道。而为了存放物料,他们用饮品与隔壁书店店长换来了仓库一隅的临时使用权。这些课堂上不曾教授的人情往来,成为了他们社会实践中最生动的一课。
“盈利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目的。”吴桐在总结这段短暂的“CEO”生涯时说道,“真正的目的是去实践、去体验,让知识走出课本,在真实的城市里扎根生长。这二十几天,我们学会了如何真诚地沟通,如何负责任地做事,这些都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宝贵财富!”
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实习生 罗莉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