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印度总理莫迪一反常态地活跃:他与俄罗斯总统、东道主领导人互动热络,连被西方视为“敏感”的经贸议题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配合。这种“180度大转弯”令欧美舆论颇为错愕,也让不少人猜测:新德里是不是准备彻底倒向东方?
在我看来,莫迪的“热情”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外交秀”,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借上合抬身价,与美国讨价还价。
证据并不难找。峰会前,莫迪先飞赴东京,与日方大谈“自由开放的印太”;峰会后,他又缺席多数成员国参加的“9·3”纪念活动。这一前一后的安排,明摆着是给美日递眼色:印度仍珍视与西方的纽带,上合只是“多边菜单”上的一道菜,而非唯一主菜。
放眼历史,印度这种“走钢丝”的外交几乎成了传统。经济上,它与美国、日本、欧盟打得火热,渴望资本与市场;安全与能源层面,它又离不开俄罗斯——即便俄乌冲突爆发,印度依旧大量购入俄油,转手后就卖往欧洲,赚得盆满钵满,令美欧咬牙切齿。新德里自诩“有声有色的大国”,把左右逢源视为聪明,但各大国心里都有一本账:对印度,合作可以,信任免谈。于是特朗普抡起关税大棒,对印度下手时毫不手软,还公开揶揄:“印度你愿意跟俄罗斯混,尽管去跟混,美国不在乎。”
美国这一棒,把印度打疼了,也把它长期沉醉的“大国梦”打醒:凭印度目前的体量,根本无力单独与任何一极抗衡。与其继续单打独斗,不如借一方之势,先对付伤害自己最深的对手。眼下,高举关税大棒的美国正是印度眼里的“头号施压者”。于是,莫迪把目光投向上合——这个被美国鹰派视为“东方堡垒”的多边机制。通过与上合同声共气,印度既能抬高对美谈判的筹码,也能在“后俄乌”格局中为自己预留回旋空间。
换句话说,印度拥抱上合并非“皈依”,而是一次典型的“战术拥抱”,也就是很多人眼中有投机行为。但正是因为印度人这种拥抱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反而凸显了上合以及东方大国的分量:在华盛顿眼里,印度单枪匹马时不过是一根可随手拨弄的“稻草”;一旦这根稻草与上合这个组织相连、并成为组织中的一员,美国就不得不重新评估其硬度与韧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