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美贸易战,存在视野的问题。
傅莹担任英国大使时有过一个说法,大意是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在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之上。这个说法没有错:老外不熟悉中国的文化背景,也不太关注中国特定的民族心理,往往对中国的一些做法很不理解 —— 正如常有上海人问西安人 “是不是吃土豆长大的”,让老陕们哭笑不得。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问题的另一面是要反问:中国学者是否在以 “中国中心论” 的思维模式宣传中国?比如何新的 “西方伪史论”,干脆将 19 世纪前的希腊文明全部定义为 “造假”,这多半也会让老外哭笑不得。
在讨论中美贸易问题时,经济学界也存在同样的思维定式,存在着选择性视角:是站在世界坐标看中国,还是站在中国坐标看世界?
如果是后者,很容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比如关税战:特朗普加征关税的目的之一是让制造业回流,这与《大而美法案》、《天才法案》的导向一致;从全球战略视角看,这是一套影响深远的强势策略,理应高度重视。但我们的应对思路呢?有的中国学者一句话就灭 了美国:“美国劳动力成本高,制造业不可能回流。”
网友这么看完全可以理解,学界这么看就是不学无术。
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中国的苹果,为何利润率远在华为之上?2024 年苹果净利润 937.36 亿美元,净利率 23.97%;华为净利润 85.8 亿美元,净利率 7.26%。双方的经营条件、市场环境、税收政策存在巨大差异,仅用 “劳动力成本高” 下结论,本质是 “中国视角” 的片面判断。更何况,苹果已制定未来在美国投资 6000 亿美元的计划,约合人民币 4.3 万亿元,是喜马拉雅山脉周边水坝十年投资额的 3.6 倍。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不等于企业利润会高,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也不等于美国企业不赚钱,政策的杠杆才是关键。
又比如关税战,学界还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全体中国人民将空前团结,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让美国意识到自己已经输了。”这是在为特朗普安排葬礼了。
这也是非常正能量的宣称,但仅仅有正能量不够,要有逻辑支点。
全体中国人民不存在“空前团结”的问题,买卖是双方的,卖方也不会太团结,会想方设法把东西卖出去,否则就是关门,这跟团结不团结没什么关系。中国学者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无非是打破美元霸权,因为它已经国际化了,至于能不能去美元化,这才是焦点。现实是,只要没有打开外汇管制,就不存在人民币替代美元成为全球第一结算货币的可能性,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地位并没有向前推进,2023年人民币在全球结算占比4.61%,2025年7月为2.88%,下降了,为什么;美元2023年2月在全球结算的占比是41.1%,2025年7月为47.94%;美元更加强势,又为什么?
类似这样的错误结论比比皆是。
比如中国实际GDP按平价购买力计算高于美国,居民消费是美国居民消费的1.6倍,中国实际汇率应为3:1,中美贸易算上服务性贸易没有逆差,美国服务性消费高说明中国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比美国高,美国有5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包括中国一些重要的核心指标的公布,都存在一个视角的问题;总是用中国坐标衡量世界,很多东西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美国贫困线的设定比中国高了六到七倍,按国际标准采用社会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相对贫困线,美国采用的是40%,中国是15%左右,美国贫困线的微观感受与中国贫困线的微观感受距离很大,完全是两回事,如果用国际标准看中美,你对什么叫“贫困线”的认知就颠覆了。
青年失业率的统计也存在类似问题:中国仅统计 “城镇青年非在校生”,而国际一般标准是 “全体青年”(无论城乡、是否在校),两者没有可比性。
当然,谈经济问题需要立场,但前提是 “站在全球坐标看中国经济”——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趋势、实现自我改进,而不是处处宣称赢两回。
最近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稳定币,如果是从中国坐标看《天才法案》,会说那就是个庞氏骗局;但是,从全球坐标看《天才法案》,就能瞬间清醒,这是一个阳谋,如果中国不跟上,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将在跨境支付中失去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