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抗战在黄浦丨聚力: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0
分享至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浦记事”用历史图片回望炮火肆虐下的悲壮岁月,重温民族危亡时的守望相助,缅怀勠力同心共御外侮的英雄,致敬伟大抗战精神……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推动建立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中华民族同心御侮、救亡图存的伟力,成为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七七事变前后,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上海党组织努力恢复、巩固和发展党的力量,领导发动群众爱国运动,倡导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党成为领导上海抗战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共上海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


潘汉年

(1906—1977)


刘晓

(1908—1988)

1936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副主任冯雪峰。193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刘晓到上海,全面主持上海地方党组织领导工作。7月初,根据党中央指示,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中共上海三人团,负责上海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


7月,周恩来等为上庐山继续国共谈判途经上海,在中国饭店(今贵州路160号)约见潘汉年和刘晓,发布“七月指示”,为上海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工作分工等指明了方向。




11月,中共江苏省委重新建立,以上海为重点,同时领导江苏、浙江两地党的工作,开展敌后农村抗日武装斗争。刘晓任书记,刘长胜任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尧山住处成为江苏省委主要机关之一。图为1937年12月至1938年秋巨籁达路同福里(今巨鹿路211弄)16号江苏省委机关旧址旧貌。


11月19日,中共江苏省委在淞沪会战失利后随即作出《关于上海陷落后上海党的任务决议》。


1938年秋,中共江苏省委机关迁址蒲石路(今长乐路)504号,后多次搬迁。


1940年8月至1942年夏,叶钟英、张志申在贝勒路福熙邨(今黄陂南路710弄)46号设立与中共中央华中局的秘密电台。


1942年夏,按照党中央指示,江苏省委机关撤退到淮南抗日根据地,位于贝勒路(今黄陂南路)562号的新泰印刷所大部分人员转移至根据地。


成立八路军驻沪办事处


李克农

(1899—1962)

1937年春,李克农在福煦路多福里(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建立半公开的红军驻沪办事处,对外称“李公馆”。


1937年8月22日,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共上海办事处和红军驻沪办事处结束。同月,在原址公开成立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简称八办),主任李克农,10月后潘汉年接任。八办成立后,成为共产党联系各阶层人士,发展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公开阵地。


八办建立秘密印刷厂,编印出版《内地通讯》《江南通讯》《民族公论》《文献》等多种书刊,还与江苏省委协同出版《译报》《上海职工》《上海妇女》等刊物,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方针政策。图为八办出版的《文献》《时论丛刊》。(上海市档案馆藏)


李白

(1910—1949)


1937年10月,李白秘密电台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148号设立,电稿由八办分送上海各报刊选登,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战绩等。1939年2月电台安全转移后仍继续工作。


上海沦陷后,八办由公开转为半公开活动,迁址萨坡赛路192号(今淡水路264号),刘少文具体负责,开展节约救难、劝募新四军寒衣和物品、慈善义卖义演等群众运动,组织营救被捕同志,积极支援敌后抗战。1939年1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八办奉命结束工作。


秘密成立新四军上海办事处


1937年底,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华中创建了多块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中坚力量。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华中局于1941年3月决定成立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简称新办)。该机关最初在巨籁达路343号亭子间(今巨鹿路、瑞金一路西南角),杨斌任主任,张达平、荣健生等40多人先后参与新办工作,10月移址。


在中共上海党组织帮助下,新办开辟了去苏北、淮南的地下交通线,在今延中绿地、交通大学医学院附近开烟杂店作为联络点,还开设报关行,组织输送医药、医疗器械、教学用具、电台等军用物资,掩护根据地人员来沪就医等。


1942年底,新四军上海办事处撤销。从1941年春至1942年秋,新办陆续安全护送工人、学生、职员和知识分子、知名人士等近1700人,为支援抗战、巩固和建设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图为协助护送的新安旅行团团员1936年在巨籁达路有英小学(今巨鹿路367号)合影。


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0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在法国巴黎公开发表。(中央档案馆藏)


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号召发动、团聚与组织一切革命力量参与抗战。



1936年11月23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沈钧儒、沙千里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中国共产党、救国会、国际友人等积极营救和声援,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兴起,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图为“七君子”出狱合影和被捕相关记录。(上海市档案馆藏)


七七事变后,上海各界掀起抗日救亡、支援前线热潮。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救亡运动给各地党部的指示》。中共上海党组织因时应变,设立群众团体工作委员会(简称群委)和工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推动上海各界救国会联合会改组扩大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加强对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的领导。


7月28日,全国最早具有合法地位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协)在浦东大厦(今址为延中绿地)成立,宋庆龄、何香凝、蔡元培、潘汉年等为理事,这一跨党派、跨领域的统一战线组织后成为动员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图为《申报》刊登文协成立的报道。



8月24日,《救亡日报》在南京路大陆商场(今悦荟广场)创办。除郭沫若任社长外,共产党一方由夏衍任总编辑,阿英(钱杏邨)任编辑部主任,国民党一方由樊仲云任总编辑,汪馥泉任编辑部主任。巴金、茅盾、胡愈之、章乃器、邹韬奋等30人组成编委会。报纸主持、编辑和发行等工作主要由共产党方面负责。



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9月23日,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图为《决定》起草过程稿。



1937年12月9日,中共江苏省委为突破日伪新闻封锁,在爱多亚路泰晤士大楼(今延安东路160号庆丰大楼)创办《译报》,后被迫停刊。1938年1月21日改名《每日译报》发行,成为上海租界内宣传抗日的首家“洋旗报”。图为1939年大楼五楼平面图和大楼大门今貌。


《每日译报》注重抗日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发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决议和电文,毛泽东《论持久战》和周恩来《论抗战的新阶段与侵略者新政策》等文章,在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协助下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抗日的战斗号角。图为该报1938年7月2日第一版刊载以“第八路军具有第一流的战斗力”醒目标题的文章,随文照为毛泽东像。(上海图书馆藏)



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负责人、中共党员胡愈之在巨籁达路174号(今巨鹿路160号)家中成立秘密翻译出版机构——上海复社,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译成《西行漫记》发行。该书首次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事的革命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相,1938年出版后一再翻印,指引了成千上万爱国知识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中央直接指导和江苏省委领导下,党的各级组织在领导群众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健全发展,党在全市规模较大的难民收容所中开辟了工作阵地,在倡导、推动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图为职业界救亡协会组织开展支援前线活动。

编辑 / 孙冲

来源 / 黄浦记事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黄浦 incentive-icons
上海黄浦
在上海的原点,从零公里处出发
39072文章数 99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