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又有2名间谍现身?93阅兵军机训练期间,我国军事机密险遭泄露

0
分享至

前言

举国上下都在期待93阅兵的到来,想看看咱们的大国重器到底有多厉害。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某军事基地上空却出现了"不速之客"

两名自称"军事爱好者"的男子,操控无人机,差点让国家军事机密暴露在境外势力面前。

在这个敏感时刻,他们两人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境外势力伸出的黑手?



作者-水

无人机遇上军事机密

8月25日深夜,当大多数北京市民已经进入梦乡时,某军事基地附近的夜空中却出现了异常

一架小小的无人机,像只贪婪的眼睛,正悄无声息地窥视着国家机密。操控它的两个人,此刻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踩中了多大的



赵某是个典型的军迷,平时最喜欢在网上搜集各种军事装备的信息。杨某则是职业无人机飞手,技术过硬,甚至能破解定位系统让无人机"想飞哪就飞哪"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趁着阅兵训练的机会,拍点"独家画面"在军迷圈里炫耀一番。

说干就干。



连续四天,他们像做贼一样,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在训练基地附近。大疆Mavic系列无人机被他们操控得炉火纯青,高清摄像头将军机的每个细节都拍得一清二楚

型号、涂装、挂载武器、编队方式,这些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就是"帅气"的画面,在专业人士眼里却是价值连城的情报。境外势力拿到这些资料后,可以分析出我军的训练水平、装备性能甚至战术思想。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能据此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研发相应的干扰设备。到了真正需要较量的时候,我们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

30分钟的累计飞行时间,听起来不长,但足够让一个国家的军事机密暴露在敌人面前。



幸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连续几天观察后,附近居民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军事基地周围怎么会有人放飞无人机?而且还是在阅兵训练的关键时期。

他们果断拨打了12339国家安全举报热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详细报告给了相关部门。

国安部门接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通过分析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调取周边的监控录像,很快就锁定了这两个可疑人物。



面对国安部的问话,两人还在狡辩说自己只是想拍一些"独家画面"。在他们看来,如果能够拍到正在训练的新型战机,就能在军迷圈子里出个大风头

殊不知,这种看似无害的"好奇心",差点成为国家安全的致命漏洞。

将普通人推向间谍边缘

说到深层问题,就不得不聊聊这两个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赵某和杨某绝不是什么职业间谍,他们只是两个被虚荣心冲昏头脑的普通人。但正是这种看似无害的心理,让他们一步步走向了危险边缘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类有种天生的"猎奇冲动",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想一探究竟。

军事装备对很多人来说都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平时看不到的新型武器



再加上社交媒体时代的"炫耀文化",很多人做事的动机就是为了在网上显摆一下

拍到别人拍不到的画面,获得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这种虚荣心的满足感让人上瘾

更危险的是,这两个人还抱着一种"就拍几张照片能有什么事"的侥幸心理。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更是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



这让我想起了2023年那个军工企业员工卫某的案例。

他原本也只是想在论坛上晒出一些涉密设备的照片,在网友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

结果这些照片很快就引起了境外间谍的注意。对方假装成军事爱好者与他交流,一步步取得他的信任,最后成功将其策反



等到国安部门发现时,卫某已经向境外提供了大量机密信息

最终,法院判处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个原本前途光明的技术人员,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专家指出,在新技术条件下,"无心之举"和"蓄意破坏"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一张看似普通的军机照片,经过专业分析,可能被拼接成完整的军事部署图

一段随手拍摄的训练视频,可能暴露我军的战术特点和装备性能。



境外势力深谙此道,常常以"军事爱好者交流"或"高价收购航拍素材"为诱饵,诱导缺乏警惕的人上钩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在成为安全威胁的过程中,自己都浑然不觉



技术能防住无人机,但防不住人心的漏洞

面对技术带来的新挑战,传统的"铁桶式"防控已经力不从心。

现在全国有120万架注册无人机,违规飞行案件同比激增42%。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安全管控面临的严峻现实。

技术防范当然重要。电磁干扰、信号屏蔽、自动拦截,这些"硬核"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无人机的入侵。



但问题在于,再先进的技术防范系统,也存在覆盖盲区

城市高楼密集区、偏远山区、复杂地形环境,都可能成为技防的"死角"

更关键的是,技术只能防住设备,却防不住人心的漏洞



就像这次事件一样,两个人的无知和冲动,差点让30分钟的录像成为国家机密的泄露源。

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和严厉处罚,就像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永远追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要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安全意识的传播者和国家机密的守护者。

这就需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参与"的治理模式。



就像这次事件中群众举报发挥的关键作用一样,普通市民的主动监测往往比高科技设备更有效。

2024年的数据显示,通过12339热线举报的涉间谍线索同比增长了37%,其中45%的有效线索都来自普通市民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民众的安全意识正在不断提升。

但我们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因为敌对势力的渗透手段也在不断翻新



选择权在每个人手里

在这个人人都有高清摄像头的时代,每个公民都站在了国家安全的十字路口。

往左走,你可能成为安全威胁的制造者;往右走,你就是安全防线的守护者。

选择权在每个人手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专家指出,"民用无人机的军用化风险不容低估,关键在于建立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防线"。

这话说得很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使用技术的人却有好坏之分。

同样一架无人机,在摄影爱好者手里是创作工具,在不法分子手里就可能成为窃密武器



关键在于使用者有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观念。

国防大学的专家认为,"新技术条件下的国家安全,需要传统安全观念的全面更新"。

过去,国家安全主要靠专业部门来负责,普通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敏感信息

现在不一样了。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



你的一张照片、一个定位、一段视频,都可能包含敏感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安全文化

不是说要让每个人都变成"疑神疑鬼"的神经质,而是要让大家明白,国家安全其实离我们很近。



具体怎么做?专家建议,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保密教育

比如对青少年,要通过真实案例让他们明白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触碰红线会有什么后果

对摄影爱好者和无人机玩家这些高风险人群,要开展"场景化保密教育"。



比如设计"军事禁区拍摄的10个风险点"这样的实用指南,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绝对不能碰。

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举报奖励机制,让更多人愿意站出来维护国家安全

这次事件中,首位举报人获得了5000元现金奖励,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中科院发布的《无人机安全影响评估报告》预测,建立完善的无人机管控体系,可有效降低80%的相关安全风险

这个目标并不遥远,关键是要让"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结语

技术让生活更便利,也让安全防线变得更复杂。当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得"专业级"设备时,国家安全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领域。

未来的挑战会更加复杂,但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安全意识的传播者和国家机密的守护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古事寻踪记 incentive-icons
古事寻踪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3466文章数 10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