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别被“无功能”名字骗了!学界共识正改变,NF与早期心功能受损的明确关联。
撰文:尼莫
审核专家:张俊清教授、刘林教授
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体积虽小,却通过分泌多种激素调控血压、糖脂代谢、电解质平衡以及应激反应。长期以来,人们对肾上腺疾病的认识多集中在典型的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或嗜铬细胞瘤。然而,随着影像学的普及,越来越多“无功能性肾上腺腺瘤”(non-functioning adrenal adenomas,NF)被检出[1-2],这一瘤种是否真正“无害”,始终是学界的争议焦点。
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内分泌学学术会议(CSE 2025)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俊清教授团队成员刘林医生汇报了他们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系统性证实NF患者可能存在隐匿的心脏功能损害。研究结果不仅挑战了传统“良性偶发现象”的认知,也再次凸显了肾上腺疾病诊疗需要跨学科整合与全周期管理。作为国内较早成立肾上腺专病中心的医疗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通过多学科团队(MDT)模式,将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相衔接,探索肾上腺疾病管理的新路径。
什么是“无功能肾上腺腺瘤”?
随着体检和影像学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在B超或CT报告中看到这样的字样:“肾上腺偶发瘤”或“肾上腺结节”。并且伴随如下特点:
检出率不低:在普通体检人群中,发现肾上腺偶发瘤的比例约为1%~4%[2-3],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甚至可达10%。换句话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意外发现”并不罕见。
多数属于“无功能”:约80%~85%的肾上腺瘤属于所谓“无功能性腺瘤”,即它们不像醛固酮瘤或库欣综合征那样,分泌过量激素导致明显症状。
正因如此,“无功能腺瘤”长期以来被视为“良性、无害”,医生往往建议定期随访,而不是积极干预。
然而,“无功能”真的无风险吗?
大会研究:无功能≠无风险
张俊清教授团队的研究纳入了99例患者,其中包括NF、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和原发性高血压(EH)三类人群。研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2D-STE)技术,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用于评估心脏早期损害情况。
结果显示,NF患者的心脏功能并非完全正常,其GLS水平明显低于EH患者,却高于PA患者,表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这意味着,即便没有典型的高血压或激素过量表现,NF患者的心肌功能仍已出现减退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晨间皮质醇和醛固酮/肾素比(ARR)是预测心功能下降的独立因素,提示即便轻度激素异常也可能在长期累积中对心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这一发现打破了过去“无功能即无害”的传统认知。由于常规超声(如射血分数LVEF)在早期识别心脏功能损害方面敏感性有限,GLS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早期的风险信号。研究团队认为,NF患者应当被纳入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体系,并在必要时考虑代谢干预或长期随访管理。该研究已发表于
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为未来肾上腺疾病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临床意义:科研与实践的连接
研究结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临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肾上腺疾病管理中,将影像学发现、激素水平评估、心血管风险控制和手术决策有机结合?如何避免患者在多个科室间反复奔波,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答案指向一种新的诊疗模式——多学科团队(MDT)。在这一模式下,内分泌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影像科、核医学科以及麻醉与重症团队紧密合作,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式管理路径。科研成果在MDT平台上得以快速转化,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形成了良性互动。
MDT模式:打通诊疗“最后一公里”
今年,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牵头,联合多学科专家团队打造的肾上腺专病中心揭牌,构建了覆盖“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长期随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图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上腺疾病中心标牌
在精准诊断方面,中心充分应用血液/尿液激素谱、动态内分泌功能试验、PET-CT及肾上腺静脉采血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病变的精准定位与分型。在治疗方面,团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药物、手术、介入或消融等个体化方案,并强化围手术期的心脏功能评估与风险管理。在随访方面,中心建立标准化路径,动态调整方案,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
这种模式使复杂的肾上腺疾病不再是“单一学科难题”,而成为“团队合作的可解问题”。
图2: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谱
MDT案例:从危重到康复
在肾上腺专病中心的临床工作中,多学科协作的价值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位52岁的刘先生,高血压伴低钾十余年,长期药物控制不佳,甚至出现肾小管损伤。经中心评估,被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明确病灶位置,手术切除后血压恢复正常,肾功能损害明显改善,长期困扰得到根本解决。
另一位21岁的青年患者小陈,因嗜铬细胞瘤导致血压失控,在多家医院手术均因风险过高而中断,病情一度危重。最终在MDT团队的联合管理下,经过精细的内科干预和麻醉支持,手术成功实施,患者顺利康复,重返正常生活。
这些病例表明,MDT不仅是学术概念,更是切实能改变患者命运的实践路径。
科研-临床-再科研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上腺专病中心不仅在临床上推动MDT模式落地,也在科研层面保持持续创新。中心已建立近2000例患者的临床队列和生物样本库,构建了亚洲最大的VHL病相关数据库,并多次牵头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制定。科研平台为MDT提供数据支持,MDT反过来为科研提供真实病例与转化场景,从而形成“科研—临床—再科研”的闭环。
结语:关注小腺体,守护大健康
从CSE大会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功能肾上腺腺瘤并非完全“无害”,其对心脏的潜在损伤不容忽视。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学界对肾上腺疾病的认识,也提示临床管理需要更加全面和前瞻的策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上腺专病中心通过MDT模式,将学术研究与临床诊疗有效衔接,为患者提供了从精准诊断到长期随访的全周期守护。在未来,随着科研的深入与模式的推广,这种学术与临床双轮驱动的路径,或将成为肾上腺疾病诊疗的新范式。
专家简介
张俊清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学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博士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获第八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学分会常委兼总干事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学分会常务理事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慢病防治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副主任委员
《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国际糖尿病》等杂志编委。
专家简介
刘林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内分泌高血压,肾上腺疾病,内分泌高血压的心脏损害
学术兼职: 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内分泌精准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参考文献:
[1] Rasha Gendy,et al.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2017
[2] Lily Owei, et al. Ann Surg Oncol, 2025
[3] Stella Bernardi, et al.J. Clin. Med. 2022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