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民众到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视觉中国供图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以史为鉴,从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执政者,南京国民政府理应积极整合国家资源,团结各政治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采取不抵抗政策。因此,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尽管中国东北军的兵力远胜于日本关东军,但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这极大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国民党领导人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所有爱国力量被团结起来,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都积极参与到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运动之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国民意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引导中国人民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使爱国主义逐渐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其次,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和肆意掠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再次,碾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国家,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先后强占台湾及澎湖列岛、库页岛、朝鲜半岛等,并逐渐将侵略范围扩大至整个东亚。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抵抗和巨大牺牲,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成功牵制并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军事力量,彻底挫败了其进一步对外扩张的野心。
最后,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逐渐意识到,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对当下的启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前,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各方面矛盾不断激化,百年变局进入到“深水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对当下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做到内部的绝对团结。需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大争之世”这样的秩序重组期,内部团结是干大事、干成事的前提。
其次,要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在,是强国基础,更是新时期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我国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面对重大外部风险和挑战,必须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在“大争之世”,要贯彻落实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勇于面对困难,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以坚定不移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
(作者金灿荣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作者刘朋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