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李立群老先生是地道的台湾人,说话也带着浓厚的台湾腔调。
但其实他是一位纯正的河南籍演员,就在9月2日当天,他专程回到河南乡村老家祭祖,在祖坟前多次呼唤着亲人,那真挚的话语令人动容:
““立群,年纪也大了,不一定年年能回来””
当他跪地叩首时,这一幕令人落泪,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永远的故土,这是无法更改的血脉。
李立群老师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如今已73岁的他早在2022年就正式宣布退出舞台,不再参与公开演出。
李立群时常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就在9月2日当天,他上传了一段回河南老家祭祖的视频,短短4小时就收获了4.8万次点赞,超过7千人留言。
或许是年纪大了不太熟悉手机操作,这次拍摄的画面有些模糊,但也正因为如此,更显得真实自然。
视频中李立群坐在副驾驶位置,开车的是他的侄孙,称呼他为“二爷”。
老爷子一想到即将回到故乡,难掩激动之情,指着路牌兴奋地说:“看见了吗?知道我们到哪儿了吗?到家了,孟州市区!”
一路风尘仆仆,饥肠辘辘的他最想吃的就是一碗老家的凉粉。
父亲从小就在他耳边念叨这道美食,他也一直对它念念不忘。
他回忆起当年父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时,就和姐姐一起品尝了这道凉粉:
“除了孟县,其他地方都不是这个味道”
中午一点多,爷孙俩在路边一家凉粉店停下,他开心地说道:“馋这个老半天了”
如今农村发展迅速,李立群指着路边一栋房子自豪地说:“这是我侄子开的工厂”
转个弯就到了侄子家,这栋两层小楼收拾得整整齐齐,还配有专属停车位。
老爷子看到门口停放的代步车,眼睛立刻亮了:“真想开开这个车,看起来挺有意思”
站在院子里的中年男子就是他的亲侄子。
正是靠着这些家乡亲人的维系,他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根源。
稍作休息后,在侄子的带领下,他来到了夹在花生田中间的祖坟。
由于河南耕地管理严格,不允许土葬立碑,只能在自家田地里做个标记。
如果后代不经常来祭拜,墓地很容易就找不到了。
许多河南人的祖先在1942年因战乱逃难,分散各地。
临终前都会叮嘱后人一定要落叶归根,安葬在自己的家乡。
李立群的父亲和姐姐的骨灰,就是由内地的大哥和侄子专门从台湾带回河南安葬的。
对于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都是如此。
走得再远,家始终是一根割舍不断的牵挂。
当初李立群奶奶下葬时只是一座土堆,直到他父亲也安葬在此地后,才种上了柏树。
如今已过去三十多年,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枝繁叶茂。
他一边烧纸一边呼唤着亲人:“爸爸,奶奶,大哥大嫂,大伯大娘,利群来给你们上坟了”
李立群虔诚地跪倒在地,额头紧贴着这片黄土地,久久不愿起身。
他低声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边说边抽泣。
将手中所有纸钱一张张投入火中后,他恭敬地行了三拜,才缓缓起身。
随后侄子也跟随其后祭拜,他在一旁细心提醒:“小心,别烧到头发”
李立群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感慨地说:“今天特别想念我爸爸,越想他越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他”
年纪越大就越能体会这种心情,年轻时对上坟没太多感触,年纪越大就越思念逝去的亲人,对祭祖也越发执着,也越相信逝者有灵。
李立群表示以后每年都想从台湾回来扫墓,但随即有些哽咽地说:
“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个体力,但只要心血一热,就非回家不可”
祭祖结束后,李立群和家人们围坐一桌共进晚餐,虽然许久未见,但他仍能清楚说出每个人的亲缘关系:“这位和我同一位高祖父,这是我亲侄子侄女,这位叫我姥爷的”
随后,亲人们用河南方言交谈,但沟通毫无障碍。
看着这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他终于露出笑容:“我们这个家族够大的吧”
李立群一时兴起,和亲友们频频举杯。
虽然在家乡只待了一天,但他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慰藉。
黄河两岸每年有四次重要祭祖日:春节、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其他地区可能十月一日并不祭祖。
重视祭祖,其实更多是为了维系血脉传承和民族凝聚力。
李立群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虽出生在台湾、生活在台湾,却始终心系父亲的老家,这份情感令人感动。
祝愿李立群老师健康长寿,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让游子能随时回家。
资料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