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建国收拾着行李准备离开军营,15年的军旅生涯即将结束。
就在这时,办公室电话响起,一个威严的声音传来:"李建国同志,我是陆军司令王峰,有句话必须现在告诉你。"
李建国愣住了,陆军司令怎么会在他退伍的最后一天打电话给他?
当司令缓缓说出那句话时,李建国手中的背包重重摔在地上,整个人如遭雷击......
1993年的秋天,18岁的李建国怀着满腔热血走进了西北某装甲师的大门。那时的他还是个青涩的农村小伙子,黑瘦黑瘦的,眼神里带着对一切都好奇的光芒。
"你小子,手挺巧啊。"班长刘海军看着李建国第一次拆卸发动机时那专注的样子,不禁点了点头。
李建国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机械,家里的拖拉机、脱粒机坏了,都是他修好的。但真正接触坦克这个钢铁巨兽,他还是被震撼到了。
第一次爬进T-59坦克的发动机舱时,李建国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密密麻麻的管路、复杂的机械结构、精密的电子设备,每一样都让他着迷。
"师傅,这个齿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师傅,这根油管走向有什么讲究吗?"
"师傅,发动机的最佳工作温度是多少?"
李建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连经验丰富的老班长都有些招架不住。但刘海军看得出来,这个小伙子不是为了问而问,而是真的想搞懂每一个细节。
"你啊,天生就是干这行的料。"刘海军拍着李建国的肩膀说道,"但是记住,光有天赋不行,还得肯吃苦。"
李建国点了点头,眼神格外坚定。他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就来当兵了,想要在部队有所成就,只能靠技术。
部队的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每天早上5点起床,出操、吃饭、训练,一直到晚上9点熄灯。但李建国总是能挤出时间来钻研技术。
熄灯后,他就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技术手册。《坦克发动机原理》《液压系统维修指南》《电控系统故障排除》,这些厚厚的技术资料,别人看着就头疼,他却如获至宝。
"建国,你这样下去眼睛会坏的。"同寝室的战友王小明担心地说。
"没事,我习惯了。"李建国头也不抬地继续看着手册,"你看这里,发动机的燃油泵压力应该保持在2.5到3.0之间,如果低于这个数值,就说明燃油系统有问题......"
王小明摇了摇头,翻身睡觉去了。他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李建国对这些冰冷的机器如此痴迷。
但李建国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入伍仅仅半年,他就能独立完成坦克的日常维护工作。一年后,连那些复杂的故障,他也能准确诊断并修复。
"这小子是个天才。"连长在干部会议上这样评价李建国,"不到两年时间,技术水平已经赶上了一些老士官。"
但李建国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的维修任务,甚至经常主动加班到深夜。每当其他人都休息了,坦克库房里还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小李,差不多得了,明天还有训练呢。"库房管理员老张心疼地劝他。
"张叔,我再看看这个变速箱的问题,快搞明白了。"李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埋头工作。
就这样,李建国在部队的前三年,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钻研技术上。他的笔记本一个接一个地写满了各种技术心得和维修经验,这些笔记后来成了连队的宝贵财富。
1996年秋天,李建国已经是连队公认的技术骨干。这时,连队来了一批新兵,其中有个叫张志强的小伙子,被分配到了李建国手下。
"师傅,请多指教。"张志强恭恭敬敬地向李建国行礼。
李建国看着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新兵,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别这么客气,咱们都是战友。"李建国拍了拍张志强的肩膀,"不过既然叫我师傅,那我就得负责把你教会。"
从那天起,李建国开始了他的"传道授业"生涯。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张志强。
"记住,修坦克不能急躁,得有耐心。"李建国一边示范一边说道,"每一个螺丝都有它的作用,每一根线路都有它的道理。你要学会倾听机器的声音,它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
张志强听得很认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发现李建国不仅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对技术的敬畏之心。
"师傅,你为什么对坦克这么了解?"张志强好奇地问。
李建国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着眼前这台巨大的钢铁机器,眼中闪烁着特别的光芒。
"因为它们是战士的生命保障。"李建国认真地说,"如果我们修不好,上了战场,那就是拿战友的生命开玩笑。所以,每一次维修都必须做到最好。"
这句话深深震撼了张志强。从那天起,他对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把维修当作普通的工作,而是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
半年后,张志强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基础的维修工作。看着徒弟的进步,李建国心中满是欣慰。
"师傅,我想报考军校。"有一天,张志强忽然对李建国说。
李建国的手微微一顿,然后继续工作。他知道,以张志强的能力和文化水平,考上军校是很有希望的。但他心中也有些失落,毕竟这是他亲手带出来的第一个徒弟。
"好事啊,应该支持。"李建国笑着说,但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
1998年,张志强如愿考上了军校。临走前,他紧紧握着李建国的手。
"师傅,等我当了军官,一定想办法帮你提干。"张志强眼中含着泪水。
李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学习,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比什么都重要。"
送走张志强的那个夜晚,李建国一个人坐在坦克库房里,望着那些熟悉的机器,心中五味杂陈。他为徒弟的成功感到高兴,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永远只能在这里,默默地修着坦克。
张志强离开后,李建国并没有消沉太久。很快,新的徒弟又来了。这一次是两个,一个叫刘大海,一个叫陈小虎。
"师傅,我们听说您的技术特别厉害,能教教我们吗?"两个小伙子眼中满是期待。
李建国看着他们青涩的面孔,想起了自己刚入伍时的样子,心中的温情再次被点燃。
"行,但是我有个要求。"李建国严肃地说,"技术可以传授,但态度和责任心,必须你们自己去培养。"
从那时起,李建国开始系统地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他发现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刘大海理论基础好,但动手能力稍弱;陈小虎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需要加强。
针对不同的特点,李建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刘大海,他更多地让他实际操作,从实践中理解理论;对陈小虎,他则要求他先学好理论基础,再进行实践。
"师傅,为什么我们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啊?"陈小虎有些疑惑。
"因为你们不一样啊。"李建国笑着说,"教学要因材施教,适合你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两年后,刘大海和陈小虎都成了连队的技术骨干。看着他们的成长,李建国心中满是成就感。
但是,当他们相继考上军校或者被提拔时,李建国心中的那种复杂情绪又出现了。他为他们高兴,但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遗憾。
"师傅,我被提拔为班长了。"陈小虎兴奋地跑来报告。
"好事,恭喜恭喜。"李建国真心为他高兴。
"师傅,您这么有能力,为什么不申请提干呢?"陈小虎忽然问出了一个让李建国愣住的问题。
李建国苦笑了一下:"我?文化程度不够,初中毕业,怎么提干?"
陈小虎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他知道师傅的技术水平比很多军官都高,但规定就是规定,学历这道门槛,师傅确实过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建国带出来的徒弟越来越多。到了2005年,他已经先后培养了40多名技术骨干。这些人中,有的成了班长、排长,有的考上了军校,还有的被直接提拔为军官。
"李班长,您真是我们连队的宝啊。"新来的连长对李建国赞不绝口,"您带出来的兵,个个都是技术尖子。"
但是,每次听到这样的夸奖,李建国心中总是五味杂陈。他的徒弟们一个个都有了更好的前程,而他自己,依然是个士官,依然在这个坦克库房里修着坦克。
2000年,李建国第一次提出了提干申请。那时他已经在部队待了7年,技术水平在全师都是有名的,带出的徒弟也已经有十几个了。
"李建国同志,你的技术能力我们都认可,但是......"政委为难地看着他的档案。
"但是学历不够,对吧?"李建国苦笑着接话。
政委点了点头:"规定是这样的,军官必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这是硬性要求。"
李建国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政委办公室。那一刻,他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回到宿舍,他拿出了一直藏在床底下的高中课本。这是他从老家带来的,原本想着有机会自学完成高中学业,但部队的生活太紧张,他根本没有时间。
"要不你报个成人高考?"战友建议。
"哪有时间啊,每天训练、维修,晚上还要带徒弟。"李建国摇了摇头。
但是,不甘心的李建国还是尝试了。他买来了成人高考的复习资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吃饭的时候背英语单词,上厕所的时候看数学公式,甚至在维修间隙也要翻几页书。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部队的任务繁重,技术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徒弟也占用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几个月下来,他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2001年的成人高考,李建国落榜了。
"没关系,明年再考。"妻子在电话里安慰他。
李建国没有说话,他知道明年依然会很难。不是因为他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他的时间和精力已经被其他事情占满了。
2002年,李建国再次申请提干。这一次,他的履历更加辉煌了: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士官,带出了20多个技术骨干,参与了多次重大演习的保障任务。
"李建国,你的能力我们都看在眼里。"师长亲自找他谈话,"但是学历这个问题......"
"我明白。"李建国打断了师长的话,"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长看着他的背影,心中也是一阵叹息。这样的好兵,因为学历问题不能提干,确实是一种损失。
接下来的几年,李建国又尝试了几次成人高考,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实在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来学习。
2005年,部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比武。李建国代表师里参加,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下总该能提干了吧?"很多人都这样想。
但是结果依然让人失望。规定就是规定,学历不够,再优秀也不行。
那天晚上,李建国一个人坐在坦克库房里,看着那些被他修得锃亮的坦克,心中满是委屈和不甘。
"为什么?为什么技术好就不能提干?为什么一定要那张纸?"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库房大声喊道,声音在库房里回荡。
时间来到了2006年,李建国已经在部队待了13年。这13年里,他培养的徒弟已经超过了50个,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了军官,有的甚至升到了营级干部。
这天,张志强回来探望他。8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青涩的小兵已经成了一名中尉军官,而且据说很快就要提拔为上尉了。
"师傅!"张志强远远地就喊着,声音里满是兴奋和思念。
李建国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军官,心中百感交集。他为张志强的成功感到骄傲,但同时也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
"不错,都成军官了。"李建国拍着张志强的肩膀,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
张志强敏锐地察觉到了师傅的情绪变化,心中涌起一阵愧疚。他知道师傅的技术水平比自己高得多,但却因为学历问题一直无法提干。
"师傅,我听说您又申请提干了?"张志强小心地问。
李建国点了点头:"又被拒绝了,老问题,学历不够。"
张志强咬了咬牙:"师傅,这不公平!您的技术水平,您培养的人才,哪个军官能比得上?"
"算了,不说这些了。"李建国摆了摆手,"说说你的情况吧,听说要提上尉了?"
张志强点了点头,但神情却不太自然:"师傅,我......我觉得很愧疚。"
"愧疚什么?你有出息,我高兴。"
"但是您......"张志强的眼圈红了,"您教了我们这么多,我们都有了前程,可您却还是......我觉得对不起您。"
李建国沉默了很久,然后说道:"志强,师傅教你们技术,不是为了回报,是希望你们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你们有出息了,就是师傅最大的欣慰。"
但是,张志强的话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李建国。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刘大海提拔为排长时,专门跑来向李建国汇报;陈小虎考上军校时,在电话里哭着感谢李建国;还有更多的徒弟,在有了成就后,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的老师。
但是,每一次这样的"好消息",对李建国来说都是一次心理上的冲击。他为徒弟们高兴,但同时也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更加无奈。
"师傅,您不要这样想。"有个叫王小东的徒弟安慰他,"技术就是您的价值,不管有没有军衔,您都是我们心中最尊敬的人。"
"是啊,师傅,我们这些人能有今天,都是您的功劳。"其他徒弟也纷纷附和。
但这些话并没有让李建国感到多少安慰。他知道徒弟们是好意,但这种安慰反而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2007年,部队进行了一次重大的体制改革。这次改革涉及到人事制度的变化,其中就包括对优秀士官提干政策的调整。
"建国,这次机会很大啊。"连长私下里对李建国说,"师里已经专门为你写了推荐报告,强调了你的技术贡献和人才培养成果。"
李建国的心跳得很快,这是他多年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真的吗?"他几乎不敢相信。
"当然是真的。"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这次的政策有所松动,技术特别优秀的士官可以破格提干。你的条件完全符合。"
那段时间,李建国的心情格外激动。他甚至开始规划提干后的工作,想着怎样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
妻子在电话里也很兴奋:"建国,这次一定能成,你等了这么多年,老天爷不会不开眼的。"
儿子也在电话里说:"爸爸,你要是当了军官,我在同学面前就更有面子了。"
李建国笑着答应着,心中满是憧憬。
但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一个月后,结果出来了。李建国再次落选。
"为什么?"李建国冲进了连长办公室,"为什么又不行?"
连长也很无奈:"师里很支持你,但上级的审核还是没通过。他们说,虽然政策有松动,但你的文化程度还是不够最低标准。"
"最低标准是什么?"
"高中。"连长艰难地说出了这两个字,"必须是正规的高中毕业证,成人教育的也不行。"
李建国瘫坐在椅子上,整个人如同被掏空了一般。十几年的坚持,十几年的努力,十几年的等待,最终还是败给了一张纸。
那天晚上,李建国喝醉了。这是他入伍以来第一次喝醉。
"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天空大喊,"我修了这么多年坦克,带出了这么多人才,为什么就是不能提干?"
战友们都很心疼他,但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这确实是一个不公平的现实,但谁也改变不了。
从那天起,李建国变了。他依然认真工作,依然带徒弟,但再也不提提干的事了。他的眼神中少了那种对未来的期待,多了一种无奈的淡然。
2008年,李建国已经在部队待了15年。按照规定,他的服役期即将到期,如果不能提干,就必须退伍。
"建国,你真的决定要退伍?"师长亲自找他谈话。
李建国点了点头:"是的,是时候了。"
"可是你的技术......"师长还想挽留。
"师长,您就别为难了。"李建国苦笑着说,"我也想继续待在部队,但规定就是规定。而且,我也累了。"
师长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一口气:"那好吧,但是部队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消息传出后,李建国的徒弟们都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找到各自的领导,希望能为师傅争取机会。
张志强甚至找到了军区的相关部门:"我师傅的技术水平,比很多军官都高。为什么就不能给个机会?"
但是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规定就是规定,不能破例。
"师傅,您真的要走吗?"最小的徒弟小刘眼圈红红的。
"是啊,该走了。"李建国笑着摸了摸小刘的头,"你们都长大了,不需要师傅了。"
"不,我们永远需要您!"几十个徒弟齐声说道。
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李建国的眼睛也湿润了。这些都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兵,每一个都像他的孩子一样。
最后的这段时间,李建国把自己15年来积累的所有技术资料都整理了出来,装了整整十几个箱子。
"这些都是我的心血,现在都留给你们了。"他对接替他的王小东说,"好好学,好好用。"
王小东接过这些资料,感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重量,更是师傅十几年的心血和经验。
"师傅,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王小东郑重地承诺。
退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李建国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其实没有多少私人物品,除了几套军装和一些技术书籍。
"这些军装我想带走做个纪念,可以吗?"李建国问连长。
"当然可以,这是你应得的。"连长的声音有些哽咽。
最后一天的晚上,徒弟们为李建国组织了一个送别会。大家围坐在坦克库房里,就像以前无数个夜晚一样,但这次的气氛格外沉重。
"师傅,您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做人的道理。"张志强代表大家发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师傅,我们会把您的技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刘大海保证。
"师傅,等我们有能力了,一定要为您正名。"陈小虎握着拳头说。
李建国听着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孩子都是真心话,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
退伍手续已经办完了,李建国拖着行李箱站在部队大门口,回头看了看这个生活了15年的地方。
晨光中的营房显得格外庄严,国旗在微风中飘扬着。
"师傅,我送您到车站。"王小东提出要送他。
"不用了,我自己去就行。"李建国摆了摆手,"你们都好好干,别让我失望。"
就在这时,传达室的老班长跑了出来:"李建国,李建国!有你的电话,很急!"
李建国愣了一下,谁会在这个时候给他打电话?妻子刚才还通过话,说已经在县城车站等他了。
"可能是家里有急事。"李建国丢下行李箱,匆忙跑向传达室。
传达室里,那部老式的黑色电话静静地躺在桌子上,听筒还在嗡嗡作响。
李建国拿起电话:"喂?"
"请问是李建国同志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威严而陌生的声音。
"是的,我是李建国,您是?"
"我是陆军司令部的王峰司令,有件紧急的事情需要和你谈谈。"
李建国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手中的听筒差点滑落。陆军司令?这怎么可能?他一个即将退伍的老士官,怎么会和陆军司令扯上关系?
"您......您是陆军司令?"李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
"是的,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是我。李建国同志,我知道你今天要退伍,但在你离开部队之前,我必须要告诉你一件事。"
李建国紧紧握着电话,心跳如鼓。传达室的老班长看到他的表情,也紧张地凑过来想听听到底是什么情况。
"司令,您说。"李建国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王司令缓缓开口:"李建国,这些年委屈你了,但是......"
听到这句话,李建国手中的电话"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