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正以良种化、生态化、设施化、品质化、数字化“五化”联动,坚持把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全链发展作为实现路径,设施渔业作为主要赛道,优质优价作为主攻方向,联农带富作为最终目的,不断探索山区淡水渔业发展新路径。
在手机App上轻轻一点,300公里外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养殖池立即启动自动投喂系统……在浙江的山区,曾经渔业发展长期依赖传统的“靠天吃饭”模式,渔民们守着鱼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凭借经验进行养殖,产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今,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渔业,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用智慧养殖书写着浙江山区渔业绿色发展新篇章。
渔老大溪流性鱼类工厂化养殖车间
科技赋能破解山区养殖难题
在龙游县湖镇镇地圩村,一座现代化的溪流性鱼类繁养共富创业基地格外引人注目。浙江渔老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老大”)基地内,数十个圆形养殖桶有序排列,通过先进的循环水系统,为马口鱼、石斑鱼等特色溪流鱼类营造出接近自然的生长环境。
渔老大携手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共同推进溪流性鱼类繁养技术创新。2023年,溪鱼繁养共富基地正式落地,规划总面积达309亩。该公司负责人翁旭东介绍,与传统鱼塘养殖模式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有效突破了“靠天吃饭”的局限,解决了山区水产养殖面临的水资源约束问题。如今的渔老大已从单一的养殖基地,转型升级为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并创建浙江省首批浙农英才工作站,成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与技术重要孵化基地。
走进台州市三门县翱翔果蔬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翱翔合作社”),只见养殖大棚内分布着7个高1.5米、直径5米的圆形金属桶。随着增氧机翻涌的水花,俗称溪石斑鱼的光唇鱼成群结队在清澈的山泉水中游弋。该合作社负责人丁宏邵轻轻抚摸着圆桶边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每个桶能产200公斤,现在鱼体长有15厘米,市场上供不应求。”
之所以选择在高山养殖光唇鱼,是丁宏邵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光唇鱼对水质要求近乎苛刻,而枧头村源自山涧的天然活水常年保持恒温,富含矿物质,为光唇鱼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下大雨就关闭进水口,及时增氧,投喂饲料更要精细。”丁宏邵深知养殖不易,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在智能化管理方面,这位新农人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建监控系统,既能防止暴雨溢水逃鱼,又可实现精准投喂。蓝色圆桶构成的“水上车间”,较传统鱼塘节约80%土地,微流水环境更接近溪流生态,养殖密度却提升至每立方米6.6公斤。
经过一年的精心养殖,翱翔合作社的光唇鱼迎来了丰收。通过三门县水产技术部门指导,三门县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适当补助,该合作社取得年产1400公斤、产值16.8万元的成绩,为光唇鱼养殖树立了样板。
据悉,今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已出台《浙江省溪流性鱼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溪流性鱼类列入了浙江“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重点培育的水产产业之一。去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致力于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构建科学、节约、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目前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正联合科研院校对溪流性鱼类的设施化养殖模式的标准化、可复制性开展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庭院经济激活乡村共富新动能
近年来,一些农户巧妙地在自家院子建造了“一米鱼池”,从而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养殖户吴华东展示了他独特的养殖技巧。他利用一个圆桶,成功养殖了1万公斤鱼,这相当于传统同面积池塘养殖量的10倍。“最近,我们卖掉了池中的70余斤石斑鱼,每斤售价65元,收益颇丰。”
农户利用自家的庭院,搭建起小型的养殖设施,养殖马口鱼、石斑鱼等特色溪流鱼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水产养殖与乡村闲置资源活化利用的深度融合,还为农户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这些鱼类适应山区的自然环境,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市场需求旺盛。农户们在自家院子里就能从事渔业养殖,无需外出打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室主任何安华这样定义庭院经济——又称“农户家庭院落经济”,是指农户以住宅院落或房前屋后、村庄闲散待利用场域为空间,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小规模的种养、特色加工、乡村旅游及其衍生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一种经济形态。“就好比一块能适配所有大体量经济的‘小积木’,庭院经济的不绝生命力,来自它的‘灵活’。”何安华说。
今年以来,渔老大同样积极探索“科技+庭院”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庭院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集聚。通过盘活农户房前屋后闲置空间,将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与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企业联合13个村集体组建共富一体联盟,已实现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带动50位低收入农户增收28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15个。
龙游县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庭院经济是将水产养殖与乡村闲置资源活化利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该模式不仅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了看得见的收益,更在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上形成了良性循环。“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该模式,让更多农户共享庭院经济发展红利,绘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小,赋予了庭院经济灵活与生命力,但同时也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根本约束。”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表示,“单家独户依靠狭小的庭院土地很难实现显著增收,因此,发展庭院经济的关键是将它与县域、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联系和统一起来,利用产业链的规模经济优势,叠加数字化技术创新赋能,降低庭院经济经营成本,提升附加值。”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9月2日6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