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8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团队在ESC.25年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新型靶向XI因子人源化单抗SHR-2004在心房颤动中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该研究显示SHR-2004 在房颤患者中采用不同剂量皮下给药时,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具备极低的出血风险。
研究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显著增加动脉血栓栓塞、卒中和死亡风险。现有抗凝治疗受限于高出血风险、依从性差及严格肾功能要求,亟需更安全的抗凝药物。SHR-2004是一种靶向凝血因子XI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在健康志愿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兼具静脉血栓预防潜力且出血风险较低。本研究旨在评估SHR-2004在房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设计
这项开放标签的1b期研究(NCT06280768)纳入40-80岁房颤或房扑患者,且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受试者于第1/15/29/43/57/71天皮下注射SHR-2004(180mg,每两周一次)。主要终点为安全性与耐受性;次要终点包括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参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FXI活性)。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10例患者,中位年龄68.0岁(IQR 55.0-70.0),男性占90.0%(9/10),CHA2DS2-VASc评分中位值2.5(IQR 2.0-3.0)。药代动力学显示SHR-2004暴露量快速上升,第57天达稳态后谷浓度累积约2.0倍;药效动力学方面,第3天即实现FXI活性近乎完全抑制并伴随aPTT显著延长(约2.3倍),该效应持续维持至第85天(第106天仍保持91% FXI抑制率及1.8倍aPTT延长),至第136天恢复基线水平。
安全性分析表明,SHR-2004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8/10),其中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为60.0%(6/10),均为轻中度;仅1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房颤住院),研究者判定为中度且与药物无关。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全程未发生大出血事件,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0%(2/10,均为尿潜血阳性)。
研究结论
这项1b期临床试验得出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数据,为在房颤患者中进一步探索SHR-2004的治疗价值提供了有力依据。
蒋峻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常务副主任
杭州市滨江区浙医二院经血管植入器械研究院副院长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
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