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语】
这是一篇歌颂江苏省邳州市退休老人张辅世先生的旧文,写于二十年前的2005年8月。收编于刘企华《青少年怎样做人》第250-257页。今作适当的时间延续和内容补充,重新发表,以享读者。
再忆张辅世老先生,仍为其晚年非同寻常的壮举深深地动容。一位退休老人,怀揣对数百个肢瘫儿童的悲悯之心,以超乎寻常的执着,踏遍艰难曲折的求援之路——饿啃干煎饼,渴饮白开水,摔断臂膀也没有停歇,终于在国内外各方的鼎力相助下建起了“希望之家”,为数百个苦难家庭点亮了希望之光。如今,先生已经远行,诞生于邳州大地的“希望之家”也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后继者,仍在“希望之家”诞生地,延续着他的善意与担当。
刊发这篇回忆文章,是为缅怀这位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与“共产党员初心”内涵的老者,也愿他的这份慈爱与坚守,能让更多人记得,曾有一位退休老人,为几百个素不相识的苦命孩子付出了一切,硬是把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变成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现实。
我国民间不乏从事慈善事业的好人。他们从善如流,慷慨解囊,但未必是富翁;他们品德崇高,倍受称赞,但未必是名人;他们历尽艰辛,成就善事,但未必惊天动地。请看这一位和他的业绩——
张辅世,创办“希望之家”。
江苏省邳州市原卫生局副局长张辅世,退休以后,于1995年12月,在邳州市市区北面,邳苍公路3公里处的西侧,创办了一所专供肢瘫儿童治疗、康复、学习和生活的特殊学校——“希望之家”。我曾几度到“希望之家”参观、采访、演讲和授课,并为他们撰写了《心系肢瘫儿童》的长篇报道。
请让我从历史背景说起。
1989年五六月间,一场特大洪水给江苏邳州带来了无情的灾难。由于水源严重污染,当地310国道两侧的乡镇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造成600多名0—3岁儿童单下肢或双下肢瘫痪,给全市600多户家庭带来了悲哀。当时作为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张辅世肩负重任,带领省市医疗专家下乡入户,倾尽全力,组织救治,却未能使病患儿童站起来。
1993年4月,张辅世从副局长位上退了下来,虽然解脱了繁忙的政务,却始终轻松不起来。在他面前浮现的,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爬来爬去的600多个苦命孩子求助的目光和1000多位父母悲哀的泪水,无助的痛苦。出于一个医务工作者崇高的责任感和一个共产党员不忘使命的初心,张辅世决定自筹资金,创办儿麻康复中心,去挽救那些可怜的孩子。
当年,他携老伴李侠,背了几十斤煎饼,带了两大瓶盐豆和一包咸菜,踏上了艰苦的求援之路。他几赴徐州,四下南京,两上北京,从省市两级残联、民政和卫生部门,一直找到国家民政部、国家卫生部、国家红十字会和国家残联,一一呈递申请报告,反复阐述创办构想,动情请求资金支持。他又东奔西跑,找老领导、老同学、老朋友,向他们游说,请他们帮助。饿了吃干煎饼,渴了喝白开水,能步行的不骑车,能骑车的不乘车,能省的决不多花一分钱。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一个并不抱有多大希望的约会,他骑自行车前往,轱辘一滑,跌进了路边的水沟里,当场左臂骨折脱位。他忍着钻心的疼痛,带着满身泥水,到医院做了关节复位和固定之后,拒绝住院观察,回家仅两天,又开始为日夜梦想的资金而四处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辅世倾力救残的赤诚愿望,矢志不渝的坚强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在中国爱德基金会领导的热情帮助下,他争得了欧洲挪威王国的同情和支持。该国政府决定把中国邳州的“儿麻康复工作”列为正式援外项目,与张辅世签订了十年合作协议,先后汇来援助资金数百万元。同时,国内外许多慈善机构和慈善人士,也纷纷出资援助或捐款支持。于是,一所给肢瘫儿童及其父母带来无限希望的“希望之家”在邳州大地上诞生了!
图1:张辅世和“希望之家”的孩子们在大门口合影
学校占地20亩,建有教室、办公室、电脑室、医疗室、康复训练房、支具工厂、活动大厅、餐厅、宿舍、浴室、厨房,还有一幢专门接待外宾和其他贵宾来访的“贵宾楼”,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除贵宾楼之外,全部属于无障碍建筑。
校园里有宽阔的大道,平坦的场地,名贵的花木,绿色的草坪和整畦的菜园,再加上独具风格的建筑,“希望之家”成了江苏徐州的一处亮丽的风景。
学校设有3个年级4个班,先后收进邳州市范围内的重度肢瘫儿童97名。学校招募热爱慈善事业的志愿者38名,从治疗、训练、学习,一直到生活,实行24小时全方位服务。
张辅世领导的“希望之家”,不仅服务于校内孩子,还为全县其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校的肢瘫儿童排难解困。学校累计为全市儿麻患者做矫治手术486人749例次,开腰椎侧弯矫正手术86例,先后为455名患儿配制支具2256套、背架203个。这些孩子原本都是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下肢瘫痪,只能像小狗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过着寂寞、孤独和痛苦的生活。他们被“张爷爷”收养以后,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依靠支具,一个个站了起来,重新获得了与其他孩子一样的站立行走的权利。
学校每年免费发给每位学生两身服装,全套被褥,全部学习用品和全套生活用具,连上厕所的手纸也是学校发给的。学校几乎为他们免去了所有费用,家长只要为自己孩子交足每月的口粮,每个孩子就可以享受一日三餐,另加两次点心。他们每月还享受充足的医疗费,节假日还可以获得过节费和纪念品。夏天热了吹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午后或晚上,孩子们还可以走进浴室,爬到浴池里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呢!
对于曾遭不幸的这些孩子们来说,“希望之家”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了!
张辅世作为“希望之家”的创办者和领导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在“希望之家”。他不仅让孩子站起来走路,还让孩子学文化学技能,将来有工作。他要用双手拖起“明天的太阳”,不仅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还能够为国家做出奉献。他深深地爱着“希望之家”的孩子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希望之家”,奉献给了孩子们。他把孩子们视如己出,与每一个孩子建立了无法割舍的亲密关系。孩子们懂得感恩,都亲切地叫他“张爷爷”。
图2:张辅世和“希望之家”的孩子们亲切交谈
张辅世创办和领导的“希望之家”是我国第一所,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所,集儿麻患者手术治疗、康复训练、文化教育、生活娱乐、支具生产于一体的肢残儿童学校。它既是邳州市肢瘫儿童成长的乐园,也是国际性的儿麻康复研究基地,得到了各级领导、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好评。自创办以来,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红十字报》《健康报》《中国残疾人》《当代老同志》和香港《明报》、海外《菲律宾教育报》等报刊,以及包括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在内的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张辅世创办“希望之家”的事迹。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挪威、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宾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的贵宾。国内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曾组团前往参观访问或考察。他们对张辅世创办慈善事业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
“希望之家”在张辅世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学习方面。到2005年,就有6名儿麻孩子进大学深造,其中2人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找到了工作。学校本部及其关怀和帮助的校外其他儿麻孩子考入普通高中的41人,考入普通初中的387人,读小学的67人。他们身残志坚,学习刻苦,成绩优秀。
例如朱彬同学,不满周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双下肢瘫痪,腰椎严重畸形,经过矫形手术和康复训练后拄双拐行走。1995年收入“希望之家”就读学前班。在报刊先后发表文章8篇;在江苏省“世纪之星”青少年艺术教育成果展评选中获三项金奖,三项银将,两项铜奖;两次参加江苏省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均获一等奖。小学毕业考初中,成绩名列当地录取生1400人之首,享受邳州市教育局颁发的特殊奖学金。
又如高攀同学,双下肢瘫痪,经过手术和康复训练后,也能拄拐杖行走。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参加徐州市和江苏省中小学演讲比赛,先后荣获特别奖和一等奖。
高攀的演讲稿,是我应“希望之家”领导张辅世先生的请托,专门采访他和他的家长之后,为他量身定制,替他撰写的。他在江苏各地演讲100多场,场场都能激起共鸣,使听众泪水涟涟,掌声不断,反响非常强烈。我曾以志愿者身份,随“希望之家”的孩子们赴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访问。当高攀拄着双拐上台演讲,讲到“我爬呀,爬呀,却怎么也爬不到学校……我趴在路上痛哭,我倒在地上哀嚎,我坐起身子大喊:老天呀,你为什么不让我站起来?病魔啊,你为什么要夺走我行走的权利?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为什么啊?为什么啊?”的时候,听讲的满礼堂师生“哗啦”,一下子泣声一片,泪流满面!如此动情的演讲,难得一见;如此流泪的场面,只有提前准备手帕,在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影剧院里出现过。由此可见,高攀的演讲荣获大奖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希望之家”的孩子参加第1至第4届全国“世纪之星”艺术教育(书法、绘画、剪纸)成果展,共获19个金奖,30个银奖,25个铜奖。
体育方面。2001年5月,全国轮椅乒乓球锦标赛在福州举行,“希望之家”派爱好乒乓球的冯攀峰同学前往参赛试水,竟然获得了TT3级第五名。深受鼓舞的张辅世立刻派多名乒乓球爱好者参加于当年6月举行的江苏省残运会,一下子获得了三项冠军,一项亚军,两项季军。原本处于偏僻城郊鲜为人知的“希望之家”,顿刻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于是,“希望之家”轮椅乒乓球队正式成立,并且,“希望之家”迅速被上级有关部门确定为“国家级轮椅乒乓球训练基地”。随后,辉煌的战果便接踵而至。
2003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残运会上,“希望之家”轮椅乒乓球队获两枚金牌,三枚铜牌,两个第四名,一个第六名。另外还获得了网球三、四名和击剑第六名。
2003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远南乒乓球锦标赛上,“希望之家”运动队获得了2金、3银、1铜。
2003年10月,在新西兰举行的世界轮椅运动会上,“希望之家”运动队获得了3金、1银、4铜。
2003年12月,在我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残疾人青少年运动会上,“希望之家”运动队的顾改同学获女子单打亚军。
2004年5月,在福州举行的全国轮椅乒乓球锦标赛上,“希望之家”运动队获得了3金、1银、一个第四名。
2004年9月,在第十二届雅典残奥会上,“希望之家”运动队的顾改同学荣获TT4-5级女子团体冠军而名震天下。顾改因此而被国家和江苏省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青少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优秀运动员”“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光荣称号,还被江苏省和徐州市两级评为“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十大新闻人物”。
图3:“希望之家”顾改同学在残奥会上参赛的英姿
2005年4月,在我国香港举行的轮椅乒乓球公开赛上,“希望之家”乒乓球运动队的李倩、张变、李莹三人,包揽了女子单打冠亚军和女子团体冠军,冯彦可获男子团体冠军。
2008年9月,在北京残奥会上,邳州“希望之家”轮椅运动员一展雄姿,夺得7金、3银、1铜。邳州参赛人数和夺得奖牌人数均居全国县(市)之首,被誉为“残奥会冠军之乡”。
北京残奥会以来的四届残奥会上,邳州“希望之家”的运动员,先后又有17人64人次获得残奥会金牌,其中有多位连续四届夺冠。
在2021年举办的东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得96枚金牌,其中15枚金牌是邳州市“希望之家”的运动员夺得的。
图4:张辅世和残奥会上夺得金牌的运动员们在一起
文艺方面。“希望之家”的民乐队自2000年成立以来,先后在省内外演出近200场,在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中多次获奖。民乐队的许琳同学女声独唱《我有一个家》获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二等奖、江苏省残疾人声乐大赛优秀奖。该队参加南京艺术学院国家承认的考级,获笛子9级1人,7级2人;二胡8级1人,7级1人,6级4人;古筝7级2人;琵琶7级2人;扬琴7级1人。
2005年8月,“希望之家”民乐队被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国学院“成建制”破格录取,20个孩子出乎意外地进京,圆了大学梦。
我曾经采访过乐队指挥张倩同学。她拄着双拐的身影里,藏着对音乐最精准的把控,把民乐队的韵律拿捏得恰到好处,为音乐插上了飞舞的翅膀,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受到感染而不由自主地为之鼓掌。她独具魅力的指挥,每一次都能成为整个舞台的亮点。可以这么说,“希望之家”民乐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指挥张倩同学功不可没。
图5:作者采访“希望之家”民乐队后与指挥张倩同学合影
张辅世创办的“希望之家”被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等单位列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实习基地”,被国家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张辅世本人因创办“希望之家”功勋卓著,被国家红十字会授予“中华慈善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被国家“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被徐州市授予“十佳杰出公民”“优秀志愿工作者”称号。
2003年9月,张辅世作为“残疾人之家”代表,光荣出席了“第三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2009年7月,张辅世又出席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15周年纪念暨颁奖表彰大会”。文前照片,就是在北京表彰大会上,摄影师为他拍摄的。你看他端庄祥和,气度非凡!
张辅世创办“希望之家”,为生活在痛苦中不幸的儿麻患者创造了绝好的环境,创造了无比的幸福,创造了灿烂的前程!
“希望之家”墙上挂着一面锦旗,锦旗上一副对联说得好:
辅世业绩灿烂,医残显神效;
希望工程辉煌,育才建奇功。
在孩子们眼里,这位“张爷爷”就是他们的大恩人了;而在我眼里,这位老者,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慈善工作者,伟大的慈善家。
张辅世,善莫大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