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说起中国历史朝代,人们脱口而出“唐宋元明清”。
这个顺序顺畅自然,仿佛就是唯一,可在这个妇孺皆知的排序里,还有一个“金朝”,那个把南宋逼得低头称臣、那个为北京城打下坚实基础、那个以铁骑横扫中原的强大王朝!
就是这么一个“狠角色”,在很多人的历史认知里,却只是一个边缘模糊的存在,它存在了近120年,却在大多数时候,像个被遗忘的角色....
谁说它不重要?北京城的蓝图它画的!
别急着给金朝发“查无此人”卡,人家留下的家底,可厚实着呢。
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追根溯源,最早大规模营建都城,还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中都”,就是金朝干的。
虽然刀光剑影、岁月更迭,中都的宫殿城墙没能完整保留,但它打下的城市格局和那关键的地理位置,活脱脱就是后来元明清北京城的原始股和奠基石。
没金朝这“前人栽树”,北京的都城史,怕是要改写剧本了。
而军事上,金军那套“铁浮屠”、“拐子马”的精锐骑兵突击战术,当年可是战场上的噩梦。
蒙古铁骑后来横扫欧亚,你要说没从金军身上学到点啥,那是不可能的。
在文化融合上,金朝也没闲着。
女真、汉、契丹等民族在它的地盘上,官方还挺鼓励通婚杂居,一来二去,血缘文化搅和得更热闹。
金中都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游牧帐篷挨着汉家瓦房,皮货丝绸同场竞技,奶茶香气混着米饭芬芳,这种南北交融的独特气质,还催生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样的文学奇葩,给后来的元杂剧攒足了人气。
白山黑水一声吼,汉家旧梦付东流
不过话说回来,金朝的崛起,那叫一个荡气回肠。
完颜阿骨打,这位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猛人,不光膀大腰圆、骑射无双,脑子还特别好使,愣是把一盘散沙的女真部落捏合成了一把锋利的尖刀。
公元1115年,他称帝建国,号“大金”,希望国家像真金一样坚挺。
他还挺有远见,鼓捣出了女真文字,让本民族有了记录自己故事的笔杆子。
新生的金国跟打了鸡血似的,十年就把不可一世的辽国给办了。
辽国一倒,金军的胃口更大了,直接盯上了南边的北宋。
北宋那帮君臣,还傻乎乎地以为能跟金国“共享太平”,宋徽宗甚至还派人去祝贺。
结果呢?1127年,金军马踏汴京,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连同三千多皇室贵胄、文武百官,一锅端到了北方,这就是“靖康之耻”,也是汉人心头一道抹不去的伤疤。
那位写得一手好瘦金体、画得一手好丹青,治国却一塌糊涂的宋徽宗,在北国的冰天雪地里,把艺术家的浪漫彻底喂了狗。
赵构仓皇南渡,这才有了南宋,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南北对峙百余年的新篇章。
而金朝存在了119年,还灭掉了北宋,实力不容小觑。
但在主流历史叙事“唐宋元明清”中,它却几乎被忽略,连捧哏的角色都算不上....
“正统”这顶帽子,凭什么不给它戴?
究其原因,就在于“正统”的观念。
要想被视为正统王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统治者是汉人。二是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金朝呢,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民族属性上就不太符合某些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小九九。
再者,它虽然灭了北宋,威风凛凛,可长江以南的地盘,它始终没能彻底拿下,南宋还在那儿撑着呢。
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里的宋指北宋和南宋整体)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状态比起来,金朝这“半壁江山”的业绩,确实差了点意思。
这两条硬杠杠,直接把它卡在了“正统”的门外。
就算金朝军事上把南宋压得抬不起头,一度逼着人家称臣纳贡,可在很多中原士大夫和后世一些史学家的心里,南宋才是中华文脉的“亲儿子”。
瞅瞅南宋,经济发达,文化灿烂,“会子”纸币玩得飞起,人口早就过亿了。
程朱理学那套思想体系整得明明白白,宋词写得那叫一个缠绵悱恻,文人雅士更是层出不穷。
而江南那片富庶之地,给南宋提供的“软实力”加成,简直是开了挂。
金朝虽然也努力学习汉文化,但在这方面的影响力,跟两宋,尤其是风雅的南宋比,确实不是一个重量级。
后人修史,笔杆子也厉害,元朝修史还算公道,给辽、宋、金都留了位置。
可到了明朝,汉族中心那套思想又占了上风,对金这种“外来户”自然不待见。
更有意思的是清朝,它自己也是少数民族(满族,跟女真沾亲带故)当家,为了强调自己是“中华正统”的接班人,反而有意无意地跟金朝划清界限,生怕别人把自己跟那个没能“一统天下”的金朝归为一类。
历史的交响乐,怎能少了它这一声部?
而现如今的“唐宋元明清”这个说法,本来就是个高度浓缩的套餐,方便记忆而已。
这个套餐里,装的主要是那些对后来中国影响特别深远,而且基本实现了“大一统”的王朝。
金朝,一个跟南宋掰了一百多年手腕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拳头硬,但在文化软实力、疆域完整度这些综合指标上,跟套餐里的“优等生”比,似乎总还缺点火候。
再加上它一百多年的国祚,跟动辄两三百年的唐、明、清比起来,确实短了点,历史的印记自然就淡了些。
后面紧跟着又是元朝那么个横跨欧亚的巨无霸,金朝夹在中间,就更显得像个过渡的配角。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这东西,从来不是只有主旋律那么简单,金朝没能稳坐“正统”的交椅,不代表它就一文不值。
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那种单一中心历史观的挑战,活生生展现了我们这片土地上民族之间打打和和、最终融为一体的复杂过程。
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细节,像散落的拼图一样,捡起来拼凑完整,我们才能更真切地摸到中华文明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漫长脉络。
历史的迷人之处,不就在于这些“为什么”背后,那些让人拍案叫绝或者扼腕叹息的“原来如此”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