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奥运冠军,比考清华北大,难多了
9 月开学季,除了背着书包的普通学生,奥运冠军全红婵也将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 —— 根据暨南大学新生报到指南,她会在 9 月 13 日正式报到,成为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一新生。
作为跳水界的 “天才少女”,全红婵这次不是靠高考,而是凭借 “优秀运动员保送” 的资格走进名校。
其实不止她,很多我们熟悉的体育健将,都是通过专门渠道进入名牌大学的,这些渠道不是 “走后门”,而是国家对体育人才的特殊保障,今天就拆透这些 “体育生进名校的路径”,看看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暨南大学发布《关于公示暨南大学2025年优秀运动员保送拟录取名单的通知》。图/暨南大学招生办
一、全红婵的 “保送之路”:不是偶然,是 “国际级运动健将” 的标配
全红婵能保送暨南大学,核心靠的是 “硬资格”—— 她是 “国际级运动健将”,这是中国运动员的最高技术等级,能拿到这个称号的,都是在奥运会、世锦赛这样的国际顶级赛事中拿过好成绩的选手。
按照国家规定,达到国际级或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并且符合高校招生要求的运动员,就能申请 “优秀运动员保送”,不用参加高考,通过学校审核就能入学。
今年 5 月,国家体育总局就公示了 2025 年优秀运动员本科保送名单,全红婵拟保送暨南大学,和她一起的还有射击奥运冠军黄雨婷(拟保送浙江大学)、盛李豪(拟保送北京体育大学)。
这些名单不是随便定的,要经过层层审核:先由运动员所在的省队或国家队推荐,再报体育总局公示,最后由高校进行资格审查和拟录取公示,整个流程公开透明,不存在 “暗箱操作”。
而且全红婵选暨南大学,也不是随机的 —— 暨大本身就是 “体育生名校”,跳水队实力尤其强,她的师兄谢思埸、陈艾森(都是奥运跳水冠军)都是暨大校友,还有田径运动员吴瑞庭、严海滨等,形成了 “体育健将校友圈”。
对全红婵来说,在这里既能跟着专业教练继续保持训练状态,又能系统学习运动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运动康复、体育赛事管理,为未来退役后的转型铺路,算是 “训练、学习两不误” 的最优解。
二、体育健将进名校的 3 大主流渠道:保送只是其一,还有这些路径
除了全红婵走的 “优秀运动员保送”,体育健将进名牌大学还有另外两种常见路径,分别是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和 “运动训练 /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这三种路径针对的人群、要求都不一样,覆盖了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体育人才。
第一种是 “优秀运动员保送”,也就是全红婵走的路,这是 “门槛最高但最省心” 的渠道。
申请条件很明确:必须达到国际级运动健将或国家级运动健将等级,而且要在奥运会、全运会、世锦赛等指定赛事中获得相应名次(比如奥运会前八、全运会前三)。
除了奥运冠军,一些在小众项目中成绩突出的运动员也能走这条路,比如击剑、体操的国家级健将,常被保送进清华、北大、浙大这些名校。
这种渠道的核心是 “用顶级运动成绩换学历”,不用考试,直接对接名校,是对 “为国争光” 运动员的一种学历保障。
第二种是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这种渠道比保送门槛低一些,适合 “有运动特长但没到健将等级” 的学生,比如省队主力、全国比赛前八的选手。
和保送不同,走这个渠道需要参加高考,但能享受 “降分录取” 的优惠 —— 比如有的名校会把分数线降到当地一本线的 65%,或者直接降 20-50 分,具体降多少看运动员的成绩和学校的需求。
比如清华北大的篮球、田径高水平队,常招这类学生,他们入学后既要跟着校队训练比赛,也要和普通学生一起修文化课,毕业时拿的是和普通本科生一样的文凭。
这种渠道的核心是 “用运动特长帮高考加分”,兼顾了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
第三种是 “运动训练 /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简称 “体育单招”,适合 “从小专注训练、文化课基础薄弱” 的运动员,比如体校学生、省队年轻队员。
这种渠道不用参加普通高考,而是参加高校自主组织的考试,包括 “体育专项测试”(比如跳水的动作评分、田径的成绩测试)和 “文化课考试”(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难度比高考低很多)。
招生的专业主要是 “运动训练” 和 “民族传统体育”,比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还有很多综合类大学的体育学院,都通过单招招学生。
这种渠道的核心是 “为专业运动员量身定制”,让他们能在不放弃训练的前提下,系统学习体育相关专业知识,未来可以当教练、做体育管理。
三、不是 “混学历”!名校招体育健将是 “双赢”,背后有深层逻辑
很多人觉得 “体育健将进名校是混学历”,其实不然 —— 名校愿意招,运动员愿意来,本质是 “双赢” 的合作,既保障了运动员的未来,也提升了学校的体育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对运动员来说,进名校不只是 “拿个文凭”,更是为 “退役转型” 铺路。
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很短,大多 20 多岁就退役,退役后如果没有学历和技能,很容易陷入 “就业难” 的困境。而名校的学习能帮他们补全 “短板”:比如全红婵学的运动训练专业,会学运动康复、体育心理学,未来可以当跳水教练;走高水平渠道进清华的篮球运动员,可能辅修经济、管理,退役后能去体育公司做运营。
名校的学历和人脉,能让运动员从 “只会训练” 的单一人才,变成 “懂体育 + 懂管理 / 康复” 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路更宽。
对名校来说,招体育健将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方面能提升学校的 “体育赛事成绩”,比如暨大因为有全红婵、谢思埸这些跳水冠军,跳水队常年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拿第一,学校的体育氛围和知名度也跟着提升。
另一方面,体育健将身上的 “拼搏精神” 能带动校园文化,比如奥运冠军进校园分享训练经历,能激励普通学生更努力。而且名校招体育健将,也是响应国家 “体教融合” 的政策,助力体育人才培养,是学校社会责任的体现。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名校的资源也能反哺运动员的训练。
比如全红婵在暨大,能用到学校的运动康复实验室,帮她调整身体状态;走高水平渠道进浙大的射击运动员,能借助学校的光学、力学实验室,优化射击动作。
这种 “学术资源 + 运动训练” 的结合,甚至能帮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形成 “学习 - 训练” 的良性循环。
四、体育健将进名校,不是 “特权” 是 “保障”
看完这些渠道会发现,体育健将进名校不是 “走后门”,而是国家和学校对 “特殊人才” 的合理保障。
运动员从小远离家人,每天高强度训练,为国家争得荣誉,用多年的汗水换一个名校学习的机会,其实是 “理所应当” 的。
而且他们入学后也不是 “混日子”,要兼顾训练和学习,有的运动员为了赶上课程,经常训练结束后熬夜补作业,付出的努力不比普通学生少。
对普通学生和家长来说,这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不是只有 “高考一条路” 能进名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优秀,同样能获得认可。
当然,体育健将的路也不好走,需要天赋、努力和长期坚持,普通人很难复制,但这种 “用热爱和坚持换未来” 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随着 “体教融合” 政策的推进,未来会有更多体育健将通过这些渠道走进名校,也会有更多名校重视体育人才培养。
就像全红婵,既能在跳水池里为国争光,也能在大学校园里追逐新的梦想,这种 “多元发展” 的模式,才是对人才最好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