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废除汉字,但一个废除的反复,一个废除的彻底?
![]()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郡,中原典籍和书写习惯由此扎根于此。
从那时起,汉字就成了半岛的“官方语言”。
![]()
高句丽的王陵碑刻用汉字记载功绩,新罗的僧侣用汉字抄写佛经,李氏朝鲜的国王给明朝皇帝写奏折,更是一个谚文字都不敢混进去。
甲午战争后,一切发生变化了。
![]()
1948年,南北双方几乎同时打响了“去汉字化”战役,但打法截然不同。
朝鲜的“国语纯化运动”试图彻底清除汉字痕迹。
![]()
韩国则表现得相对务实。1970年代朴正熙推行“去汉字化”时,虽然小学禁止教汉字,但初高中仍然可以选学。
老派知识分子认可汉字,工商业阶层觉得汉字方便记账、签合同,普通老百姓办婚礼时,礼金簿上写汉字名字才算正式谚文是表音文字,就像汉语拼音,“xuesheng”能拼出“学生”,但没法区分“学生”和“学僧”。
![]()
朝鲜语里这种情况更严重:“의사”既能是“医生”,也能是“义士”;“원수”可能是“怨仇”,也可能是“元帅”。
在日常聊天时还好,真到了签合同、写法律条文的时候,麻烦就大了。
![]()
现在的朝鲜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汉字。考上大学学历史、法律的,还得再啃1000个专业汉字。有从朝鲜出来的人说,他们的手机里都预装着汉字词典,
韩国的汉字教育则曲折得多。
![]()
表音文字的局限性暴露无遗。韩文是一种表音文字,同音字特别多,导致很多词语写出来完全一样,但意思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방수”既可以表示“防水”,也可以表示“放水”。
2009年韩国高铁就曾因为这个问题出过大事故,设计要求枕木需要“防水”处理,但制造工厂理解成了“放水”,结果添加了吸水性材料,导致15万多根枕木全部成为次品。
![]()
文化传承出现断层。许多韩国文科学生发现自己几乎无法读懂本国的古典文献,一些传统古籍甚至连名称都难以理解。
2010年,韩国修复朝鲜王朝时期的光华门时,就面临尴尬选择:是继续使用汉字刻写牌匾,还是完全按照现代韩文刻写?
![]()
只得说朝鲜把汉字藏进教育里,韩国让汉字留在生活中。
朝鲜的彻底便是因为在经历了中日轮番影响后,他们迫切需要通过“纯而又纯”的文化符号来确立独立身份。
![]()
而韩国的妥协,便是因为它既想做“纯粹的韩国”,又离不开汉字带来的便利;既想摆脱历史包袱,又舍不得传统文化的红利。
两国看似相反的路径,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而如今平壤的学生们背诵汉字课文却不在街头书写,首尔的年轻人看着地铁里的中文标注却写不出自己的名字。
可以说汉字就像文化的基因,即使表面消失,但也深深影响朝韩两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