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文学就有了评论文学的人,也就有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看似比较客观公正,实际上说的都有一些偏颇,但又似乎怎么说都是对的。
文学本身具有多义性,怎么解释都是对的,或者说读者想看到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不想看到什么就看不到什么。写作的人很多,文学作品也很多,水平参差不齐,但并不能说哪一部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是最高级的。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倘若只是作者自吹自擂,说是自己的文章天下第一。还可以说得过去,起码说明他有一些自大的情绪,毕竟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自大的情绪,不然完全否定自己,就活得不如意了。倘若很多人都吹捧同一部文学作品,说这部文学作品是最伟大的,写作这部作品的作家也是最伟大的,那么读者一定要注意了,这种吹嘘本身就是一种文学评论,也是一种文人圈子里的传统,却并不是客观事实。作家长期写作,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很多读者喜欢某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喜欢他写的故事,喜欢他的叙事方式,当然也有一些读者并不喜欢。即便作家卖力地宣讲自己的作品,请一帮评论家来吹捧,不喜欢的读者还是不愿看。有的作家想要规范读者的阅读,召开专题研讨会,要说明自己的创作初衷,但并不一定获得读者认同。因为读者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自己看不到的就认为不存在,而读者看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选择性,只选择自己想看到的,选择喜欢看到的。如此一来,文学作品看似说的很明白,把事情讲明白了,其实只是作家认为讲明白了,读者并不一定认为讲明白了。
文学作品本身有多种意思,有可能作家表达的是一种意思,读者解读的是另外一种意思,而读者多了以后,解读的角度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也不同。就好像人们看同样一件事物,引起的感触是不同的。至于由这件事物引发的联想,更是各个不同。任何一个读者读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说全都读懂了,即便是文学评论家,也是如此。文学评论家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的操守,但他们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从某些角度入手的,并不可能达到上帝视角,不可能全知全能。因为一部文学作品意思是多重的,评论家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全都解释透彻。即便有了像“红学会”那样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会,有一大帮所谓的专家在研究,甚至要逐字逐句地研究,也不能说完全读懂了《红楼梦》,不能说已经研究透彻了。有人按照无产阶级的观点来评价作品,有人按照资产阶级的观点来评价作品,有人从政治学的角度评价作品,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作品,有人从文化学的角度评价作品,有人从人类学的角度评价作品,有人从饮食角度评价作品,有人从疾病和药材角度来评价作品,有人从人生角度评价作品,角度非常多,变换角度之后,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也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和感触。
文学家往往会从某一个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似乎有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完全规范,因为很多文学作品是小说,是虚构的。作家在虚构的故事基础上来评价,怎么说都是不太实际的。倘若从文学理论角度来评价,似乎还靠谱一些,但也不能评价到位,甚至总是让人觉得隔靴搔痒,不是针砭时弊。中国古代有文人相轻的传统,也有文人互相吹捧的传统。文人相轻自不必说,倘若互相写文章骂战,双方就很容易博取流量,最终靠互骂博得好名声,同时上位,算是一种炒作的手段。文人扎堆,互相吹捧就可以扩大影响,让每一个文人出名,也让他们的作品提升了档次。有的文学作品本身档次不高,俗之又俗,甚至俗不可耐。只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选取了一些段子,有的还带有颜色,却获得很多人的推崇,也获得一些文学评论家的认可。当然这样的作品推广力度是很大的,卖出去也很多,赚了钱,作家就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作家,而评论家开始吹捧他的作品,等于蹭他的流量,认为他的作品是伟大的作品。不管评论家怎么吹捧,从哪个角度入手写都算是对的,因为作家从来不会反驳,只是任由评论家去吹捧。倘若有的评论家写作家的负面文章,认为作品俗不可耐,那么作家就有可能写文章回击这种质疑,在互相回击中情绪升温,最终双方展开骂战,就很可能掀起文坛波澜,最终双方都出名了。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朦胧性和模糊性,不仅作者有意写得朦胧和模糊,而且读者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真切。即便作者认为自己把故事写清楚了,把情感表达明白了,读者读起来也仍然会产生歧义,并不会完全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来理解。因为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朦胧性和模糊性,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意思。即便是一个字,用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人说出来,也具有不同的意思,就更别提一句话或一段话了,更容易产生歧义,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但评论家似乎有意忽略这种偏差,即便他们自己理解有偏差,也仍然堂而皇之地写文章评论,不管是正面评论还是负面评论,都为了蹭作品的流量,都为了博取好名声,赚一些稿费。评论家是寄生在作品之上的人,并不一定有太多的创造力,但他们认为有可能创造了某些文学理论,或者说发现了某些文学理论,具有独特性,甚至把某些自己发现的文学理论当成原创,还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种文学理论,怎么说都有一些牵强附会。文学评论家不可能读遍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只能读一些所谓的经典,也可以读一些自己喜欢读的小文章,评论起来似乎有的放矢,但他们的学养有限,并不能掌握所有的文学理论,也不能对作品展开全方位的解读。评论家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即便一生研究一部作品,也不可能研究透彻,只能从某些角度来评价一些作品,算是给作者提一些意见,引导读者阅读,其实只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作家和读者都没必要较真儿。
评论家怎么评论都是对的,作家似乎不愿意和他们正面理论,只会雇佣他们来吹捧,或者他们不请自来,主动吹捧某些作品,主动批评某些作品,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至于客观评价,很少能见到。很多读者不愿意看文学评论,只愿意看作品,而看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只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不喜欢看的就不去看了,以免造成不好的体验。不管是评论家还是读者,都有认知局限,选择和解读作品的时候都受到认知局限的限制。只不过他们经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作品,就感觉不到这种认知局限的限制了。读者有自己的认识,但不会写成文学评论,顶多在网上写几句读后感悟,而评论家就不一样,要写长篇大论,还要发表到期刊上,算是刷了存在感,有可能帮助作者去纠正一些错误,也有可能纯粹胡乱评论,只是为了博取好名声,为了多赚点钱,而作家一旦认真了,就有可能受到评论家的影响,把好的改成了坏的,把坏的当成了好的。其实作家完全不必顾及评论家的说法,专心搞创作,在创造中摸索前进,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功。评论家怎么评论似乎都是对的,正好证明作品本身具有多义性、朦胧性和模糊性,而评论家的评论也就有一些偏颇了,却可以堂而皇之地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