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到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到历史保护建筑移位改造,一座座超高建筑的“定海神针”,一次次历史文脉的传承,都离不开他的名字。
他叫吕西林。
时光倒流约50年,1976年震动全国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时,21岁的吕西林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读大二,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吕西林回忆说,“地震一瞬间造成了那么多房屋倒塌,夺去了那么多活生生的生命,对我内心的触动特别大。”
从那时起,吕西林就立志要读研,一心要做建筑的抗震研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山河破碎,举国同悲。这场巨大的灾难,对于毕生致力于建筑抗震研究的吕西林来说,不仅是悲痛,更是一种强烈的召唤和沉甸甸的责任。
地震发生后第四天,53岁的吕西林便带领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毅然决然地进入了极重灾区。
他和他团队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迅速总结出了一些关键教训。例如,很多倒塌的建筑虽然“梁肥柱胖”但都存在抗震构造措施不足的问题。
“两次大地震让我明白,抗震研究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生命问题。”吕西林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建筑在地震中‘站得住’,让人能活下来”。
经过反复验证,吕西林团队创造性提出了结构抗震“组合拳”,即“橡胶支座+滑动支座+黏滞阻尼器”,以柔克刚,既大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还能节约大量工程时间和造价。
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工程、2010年世博会重大工程以及国家校舍抗震安全工程等。
如今,年过七旬的吕西林院士依然保持着每天工作12小时的节奏,他和他的团队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建筑群的地震响应预测。
“我会带着团队一道,继续朝着我们认准的方向走下去,让老百姓感到安全、安心。”这朴素的话语,或许就是吕西林对自己故事最好的总结。
原标题:《给大楼装“复活甲”,他的一生都在和地震“掰头”》
栏目主编:俞宏浩 文字编辑:俞宏浩
来源:作者:曹嘉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