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完成与特朗普的会晤后,庆幸结果比预期的要好,自己“平安无事地走出了白宫”。
在李在明抵达美国前,特朗普的一则推文,吓到了李在明和他的幕僚。
“韩国到底怎么了?看起来像是一场清洗或革命”,这典型的特朗普式表达,瞬间把韩国政客拉回到一个不愿面对的场景。
在2018年,特朗普与金正恩隔空喊话的那些日子,韩国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今,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配方,特朗普用上了先声夺人制造紧张气氛的老套路。
据观察者网8月27日报道,李在明后来在华盛顿那场智库活动上的描述特别生动,他的幕僚们看到推文后紧张得不行,生怕重演那个著名的“泽连斯基时刻”。
人们知道,今年2月,乌克兰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和特朗普、万斯吵得面红耳赤。
但李在明还是尽量沉住气,他早就做足了功课,自称临行前特意啃完了特朗普的《交易的艺术》。
在韩国媒体看来,特朗普《交易的艺术》这本书,在全球政治圈都快被翻烂了,特别是那些需要和特朗普打交道的外国领导人。
书中有个经典策略:“先提出极端要求再慢慢妥协”。这种策略被特朗普用在各种国际谈判中,例如美国与日本、越南等国的贸易谈判,屡试不爽。
可以看到,在这场博弈中,特朗普率先落子,用不友善的言论制造压力;李在明则尽力见招拆招,冷静应对。
最终会谈结束后,虽然没有联合声明,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合作协议,但李在明居然表示“超出预期”。这种反应让人不禁好奇:到底什么才叫“预期”?难道原本预计会吵起来吗?
美韩之间那个贸易协议的具体条款挺值得玩味。美国对韩国产品加征15%关税,而韩国承诺在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
这笔数字大得让人头晕,再加上10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单,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是平等伙伴之间的协议,更像是一个保护费清单。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造船业这块,李在明跑去费城参观韩华集团收购的造船厂,宣布要投资50亿美元升级改造,还要把年产量从不到2艘提高到20艘。
这话听起来雄心勃勃,但业内人都知道,美国造船业面临的不仅是资金问题。设备老化、技术工人短缺、供应链断裂,这些结构性问题可不是单靠韩国投资就能解决的。
一位业内人士的表态就很说明问题:“美国造船业长期缺乏竞争压力”,这话说得相当委婉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访美期间,李在明明确表示不能再走“安美经中”的老路,这话听起来像是选边站队,但细品之下又能发现不少玄机。
就在他访问美国的同时,韩国前国会议长朴炳锡带队去了北京,还带着李在明的亲笔信。这种两边下注的做法,让人想起走钢丝演员手中那根平衡杆,稍有不慎就会跌得粉身碎骨。
李在明此次能够不得罪美国,也不刺激中国朝鲜,就已经实属不易。李在明拒绝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这条曾经行得通的道路,如今必须得到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