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婚姻报告2025:上半年结婚、离婚对数上升

0
分享至



文:泽平宏观团队

来源:泽平宏观展望

导读

7月30日,民政部发布《2025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全国结婚、离婚登记同比分别增加26.8万对、减少7万对。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353.9万对,离婚登记133.1万对,同比分别增加10.9万对、5.7万对。

由于5月施行的《婚姻登记条例》优化婚姻登记服务,以及“520”、“521”这类登记的“良辰吉日”等,第二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小幅上升。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婚姻形势有哪些变化?

1、不婚化加剧。由于年轻人口减少、结婚成本过高、婚姻观念改变等,2024年结婚对数创近47年来的新低,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同比为3.2%,但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2、离婚率小幅提升。“离婚冷静期”使2021-2022年离婚对数大幅下降。2023年后离婚率连续2年回升,制度调整短期效果减弱,离婚数增长,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同比4.5%。

3、“晚婚”现象突出,初婚人数减少。2024年,25-29岁代替20-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

4、未婚比例增加,男性未婚比例远高于女性。2023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26.8%,女性未婚比例仅为12.1%,分别较2019年升高了8.6、3.4个百分点。

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当前,中国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结婚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生育水平。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人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

我们在2021年呼吁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生育,发放生育补贴,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长期有助于扩大适婚年龄人口。

目前生育政策正在积极改变。全社会已经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政策也逐渐向鼓励生育转变。从“放开三孩”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发放育儿补贴”。7月,国务院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提到:从2025年1月1日起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无论一孩、二孩、三孩,均可申领。

启示: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期待更多行之有效的人口支持政策出台,未来的中国人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鼓励结婚、生育的力度。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中国人口有望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目录

1中国婚姻现状: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

2年轻人不结婚:选择还是无奈?

2.1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

2.2无奈:婚育成本高、社会压力大

2.3婚姻基础削弱:适婚年龄人数减少、婚姻匹配困难

3影响:拖累生育水平、加重养老负担,家庭规模小型化带来单身经济

4启示:尽快全面放开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4.1 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4.2 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正文

1中国婚姻现状: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升高等方面。

一是结婚登记对数不断创新低。2024年结婚对数创近47年来的新低,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加11万对。2013-2024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6.9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610.6万对,降幅54.7%。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768.2万对,同比增长12.4%,主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根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同比减少157.6万对,说明补偿性需求已经结束,创下了1978年以来全国结婚登记对数的新低。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53.9万对,同比增加10.9万对。2013-2023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5.4‰,2024年降至4.3‰。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初婚人数减少,25-29岁代替20-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13-2023年,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降至1194万人;再婚人数先升后降,2019年达到455.9万人峰值后降至2023年的342.5万人。2005-2024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3.4%,25-29岁从34.3%升至35.1%,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21.4%、11.4%和18.7%。


三是离婚冷静期制度调整短期效果消退,离婚对数连续两年回升。1978-2022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民政部门口径)先升后降,从1978年的17.0万对升至2019年404.7万对的峰值,此后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210.0万对,主因实施了离婚冷静期政策。2024年,离婚登记对数262.2万人,同比增加2.8万对,法院判决、调解离婚89.1万对。粗离婚率从0.2‰攀升至2019年的3.4‰,2022年下滑至2.0‰、2024年小幅升至2.5‰。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133.1万对,同比增加5.7万对。


四是未婚比例增加,未婚同居率提升,且男性未婚比例远高于女性。中国同适婚年龄段的未婚比例存在严重的性别差异。2023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26.8%,女性未婚比例仅为12.1%,分别较2019年升高了8.6、3.4个百分点。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出生队列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3.33%,女性为26.79%;出生队列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为33.13%。根据2016年CFPS数据,出生队列为1970-197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5.9%,未婚生育占比为0.3%;出生队列为1980-198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6.1%,未婚生育占比为1.2%。

2年轻人不结婚:选择还是无奈?

2.1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

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水平随经济发展大幅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2023年博士在校学生数16.6万人增至61.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4万人增至327.0万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例从1999年的15.8%下降至2023年的3.4%。伴随受教育年限的增长,适婚人口结婚年龄明显推迟。七普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20年的28.0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9.4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7-2022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从37.2%大幅提高至48.1%。202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2948.9万人,占在校生的49.9%。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逐渐接近男性。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22年,人民法院审理离婚一审案件结案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从106.6万件增至143.1万件,增长34.3%。2023年经法院判决或调解离婚的夫妇为101.2万对,同比增长23.3万对;2024年为89.1万对,同比-12%。

2.2无奈:婚育成本高、社会压力大

结婚成本高,城市高房价和农村高彩礼。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提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经过几轮快速上涨,导致年轻人购置婚房首付、婚后还贷成本明显提高。2010-2025年,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上涨至16711元/平。2004-2024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37.7万亿元,增长22.6倍。2010-2024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更是从20.0增至26.1。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导致很多男青年结不起婚。并且,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抑制组建家庭意愿。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工作生活难以平衡,更多年轻人选择推迟婚育。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结婚生育意愿自然会降低。此外,已经就业的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无法达成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从而“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迈入婚姻。

2.3婚姻基础削弱:适婚年龄人数减少、婚姻匹配困难

适婚年龄人数减少且仍处下降阶段。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15-35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3.5%下降到27.2%。根据七普数据,我国80后、90后、00后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方案”,20-40岁人口仍处减少阶段,2024-2044年下降16.8%。

适婚人口男多女少,婚姻匹配困难。男女比例失衡。比如00后男女性别比约115,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约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突出。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一般为较低学历;未婚女性有超过60%分布在城市、一般学历较高。


3影响:拖累生育水平、加重养老负担,家庭规模小型化带来单身经济

晚婚导致晚育现象加剧,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婚都不结了,怎么生孩子”。当前,中国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非婚生育占比较低,所以结婚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生育水平。1990-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9.4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8岁;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在1996、1998年超过晚婚年龄(女23岁、男25岁)。1990-2020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7.9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9.7岁。并且,1990-2020年30岁及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6%增至近29.8%,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45.4%。从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5、30.3、31.6岁。2024年总和生育率仅1左右,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


晚婚晚育、不婚问题加重少子老龄化,进而加重养老负担,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经济活力。2013-2023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19.3%,而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22.3%。2011-2023年中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13.6%,而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17.1%。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自2012年见顶后逐年下滑,从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23年的11.9个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较大大,2023年有14省养老金入不敷出。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下拨金额829.3、844.3、218.7亿元,占总下拨规模的77.5%。

单身人口数量增长,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一方面,因为结婚对数下降、结婚推迟等原因,“单人户”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因为住房条件改善,很多年轻人不与父母同住,而是享受独居生活。2023年,中国家庭户超5亿户,其中一人户家庭约1亿。2023年,我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数量2.3亿,占总人口的16.6%,几近于历史新高,超过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

单身经济盛行,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 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

4启示:尽快全面放开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4.1 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一是成立大型住房保障银行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保障房,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人地挂钩,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二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三是加大财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四是托育服务供给和津贴保障。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公立托儿所(0-3岁)覆盖率,推行幼儿园(3-6岁)免费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同时,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4.2 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全面放开生育,将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育的权利还给家庭,由每个家庭自主决定生育的孩子数量。全面放开生育是把生育权从国家计划回归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数量多少的选择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全面放开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

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降低抚养直接成本。五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七是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辅助生殖纳入社保、给有需求家庭定向发放辅助生育补贴券。八是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

进一步加大生育补贴力度,切实减轻家庭养育孩子负担。国家层面发放生育补贴的方式开启内需复苏计划,发放群体可以向有抚养老人、孩子的家庭倾斜,由于这部分家庭存在较大的育儿、养老支出需求,可以补贴的储蓄漏出率,同时,可以切实降低这部分家庭生育养育成本。长期看,新增人口会增加对汽车、房屋、电器、旅游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于生育补贴的方案,目前国家层面是三岁以下每孩每年3600元,后续可提升补贴额度,可以按照孩子数量针对家庭发放,给有孩家庭每月1000-3000元。按此计算,大约需要提供1-3万亿左右的补贴。

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中国生育率一定能触底回升,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妻子提出过年各回各家,我妈打99个电话:20口人年夜饭难道我做?!

妻子提出过年各回各家,我妈打99个电话:20口人年夜饭难道我做?!

浮生实录集
2025-09-14 08:50:09
武汉协和医院余立凯医生去世,仅57岁,5天前还好好的,履历优秀

武汉协和医院余立凯医生去世,仅57岁,5天前还好好的,履历优秀

180视角
2025-09-16 12:07:47
2米36!新西兰选手哈米什-科尔夺得田径世锦赛男子跳高冠军

2米36!新西兰选手哈米什-科尔夺得田径世锦赛男子跳高冠军

直播吧
2025-09-16 22:24:03
美预测:台海一旦开打,9国将展开混战,中俄朝将对阵6国联军

美预测:台海一旦开打,9国将展开混战,中俄朝将对阵6国联军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5-09-17 00:02:40
欧冠:1-3大冷门,欧冠前冠军遭比甲球队掀翻,荷甲豪门开门黑

欧冠:1-3大冷门,欧冠前冠军遭比甲球队掀翻,荷甲豪门开门黑

侧身凌空斩
2025-09-17 02:36:04
国行还不如港版香?iPhone 17 砍掉的 6 大功能,个个都很关键

国行还不如港版香?iPhone 17 砍掉的 6 大功能,个个都很关键

黑猫科技迷
2025-09-14 21:16:52
假如诺和诺德真把天津工厂连根拔起,得有多少张饭碗瞬间碎一地?

假如诺和诺德真把天津工厂连根拔起,得有多少张饭碗瞬间碎一地?

花心电影
2025-09-13 09:46:14
于朦胧母亲发声:饮酒意外坠楼,平安二字意味深长,同饮酒者隐匿

于朦胧母亲发声:饮酒意外坠楼,平安二字意味深长,同饮酒者隐匿

温柔看世界
2025-09-16 23:48:59
多名男性留学生混住在女生宿舍楼?重庆理工大学回应:临时安排住一天,马上搬离

多名男性留学生混住在女生宿舍楼?重庆理工大学回应:临时安排住一天,马上搬离

极目新闻
2025-09-16 13:06:55
韩媒报道中国年轻人患上“首尔病”:还没离开首尔,已经开始怀念…

韩媒报道中国年轻人患上“首尔病”:还没离开首尔,已经开始怀念…

奋斗在韩国
2025-09-16 17:18:03
申花1-2被逆转,验出水货国脚:2丢球都与他有关,5.9分全场垫底

申花1-2被逆转,验出水货国脚:2丢球都与他有关,5.9分全场垫底

球场没跑道
2025-09-16 20:41:46
“治港败类”曾荫权:治理香港7年,为何却在卸任后,获刑20个月

“治港败类”曾荫权:治理香港7年,为何却在卸任后,获刑20个月

梁讯
2025-09-14 19:15:18
警惕!退休金外的这几笔钱,无人通知,不主动领就亏大了!

警惕!退休金外的这几笔钱,无人通知,不主动领就亏大了!

慧眼看世界哈哈
2025-09-15 10:43:20
打破惯例!鹿晗中断8年为关晓彤庆生,男方账号5分钟访问量破百万

打破惯例!鹿晗中断8年为关晓彤庆生,男方账号5分钟访问量破百万

扒虾侃娱
2025-09-17 01:11:06
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去世,享年89岁

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去世,享年89岁

澎湃新闻
2025-09-16 23:28:28
希望中国,少一些唱赞歌的弱智,少一些乱撕咬的野狗

希望中国,少一些唱赞歌的弱智,少一些乱撕咬的野狗

柴差说
2025-09-09 13:19:04
于朦胧母亲发声:承认儿子酒后坠亡,后事处理完毕,两字信息量大

于朦胧母亲发声:承认儿子酒后坠亡,后事处理完毕,两字信息量大

博士观察
2025-09-17 01:35:17
曾经很火的鲈鱼,现在为啥吃的人越来越少了,5个原因,太现实了

曾经很火的鲈鱼,现在为啥吃的人越来越少了,5个原因,太现实了

小谈食刻美食
2025-09-16 08:57:29
不狂了?南昌醉酒男摸女生头后续:警方已介入,代价怕是有点大

不狂了?南昌醉酒男摸女生头后续:警方已介入,代价怕是有点大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09-15 19:15:55
欧冠-毕巴1-3阿森纳:枪手主力中锋只能虐菜,但雄狮并不菜|前瞻

欧冠-毕巴1-3阿森纳:枪手主力中锋只能虐菜,但雄狮并不菜|前瞻

体育世界
2025-09-16 17:44:24
2025-09-17 03:32:49
投行圈子
投行圈子
两百万金融人在关注的投行圈自媒体
1203文章数 4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头条要闻

女子误触“化骨水”去世:有两个孩子 今年孩子刚成家

头条要闻

女子误触“化骨水”去世:有两个孩子 今年孩子刚成家

体育要闻

2022:勇士归来,库里的第四个冠军

娱乐要闻

李小璐母亲:女儿嫁给贾乃亮我好后悔

财经要闻

扩大服务消费 9部门提出5方面19条举措

科技要闻

2025款Apple Watch全系怎么选?

汽车要闻

智能体豪华旅行车 享界S9T30.98万元起售

态度原创

教育
时尚
家居
数码
公开课

教育要闻

当孩子放下手机时,说明现实足够美好

纽约时装周:美+好穿,不可错过的4大趋势

家居要闻

江南秘境 理想生活模样

数码要闻

AMD 推三款锐龙 PRO 9X45 商用桌面处理器,可选 6 / 8 / 12 核心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