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沛融轩 记者 张晓培)近日,来自印度的49岁武术爱好者卡尼什卡·夏尔马来到徐州沛县拜师学艺,将一门濒临失传的技法招式学得有模有样。
在徐州沛县少林六合堂训练场地,一个异域口音的声音响起:“沛县功夫很棒,少林六合堂加油,我明年还会再来。”说这话的人,是来自印度的49岁武术爱好者卡尼什卡·夏尔马。他练习中国武术已有20多年,从咏春拳到少林拳,如今已在印度培养了上千名不同国籍的弟子。
半年前,卡尼什卡在网络上看到潘霜喜师父展示少林心意把和苗刀技法的视频,被那股“刚劲有力、兼具养生与实战”的武术技艺所吸引,于是毅然跨越万里,来到沛县拜师学艺。
训练场上,卡尼什卡跟随师父潘霜喜反复琢磨少林心意把的起势、托掌、进步,在苗刀的训练中,他手中的苗刀在“劈、砍、撩、刺”间划出凌厉的弧线。汗水顺着额头流下,他却专注而坚定。“他基本功扎实,对武术的执着精神让我很感动。”潘霜喜说。
潘霜喜是沛县武术兵道研究会会长、中国武术七段,他十分看重这名外国弟子,“少林心意把是一门濒临失传的技法,需要心意与招式的高度融合。他的悟性和毅力,让我看到了传承走向世界的希望。”
据了解,二十年前,电影《少林寺》让卡尼什卡第一次认识中国功夫。从那以后,他一头扎进武术世界,学咏春、练少林,同时涉猎泰拳、巴西柔术。如今,他已是印度有名的功夫教练。“但我一直觉得少了点什么。”他说,直到在网上看见潘霜喜的演练,他才觉得“找到了源头”。
作为“全国武术之乡”,沛县自古就是中华武术的重要传承地。近年来,每年都有数百名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交流切磋。在这里,武术不仅是拳脚的较量,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当印度的热情遇上中国的传统功夫,一颗颗文明对话的种子,正随着一招一式生根发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