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上海总逃不过 “踩坑”—— 在甜爱路跟着导航找 “网红爱心墙”,结果绕了半小时只看到杂乱的涂鸦;在多伦路买 “老上海文创”,回家发现是外地代工的廉价货;想在陆家嘴拍张完整的东方明珠,镜头里全是举着自拍杆的人群。这次出发前,闺蜜说 “你试试跟着沪上游,我去年跟着他们逛,连隐藏的老上海味道都找着了”,抱着 “再信一次” 的心态报名,没想到 3 天下来,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贴心,才让我懂 “口碑好” 不是随口说说。 ①③① ②②⑨⑦ ⑤①②⑦
第一天去甜爱路,我还在担心又要走冤枉路,沪上游的导游却直接带我们拐进旁边的甜爱支路:“主路的‘爱心墙’是后来仿的,这边居民楼外的涂鸦才是本地艺术家画的,有老上海弄堂的故事,还没人挤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斑驳的墙面上画着穿旗袍的姑娘、老电车驶过弄堂的场景,导游蹲下来指着一处细节说 “你看这扇小窗,画的是以前甜爱路邮局的样子,老一辈上海人都在这儿寄过情书”。后来她带我们去支路尽头的老邮局,“现在还能盖‘甜爱路’专属邮戳,比买网红明信片有意义多了”,我看着手里盖着邮戳的信封,突然觉得以前的 “踩坑”,不过是没找对真正的风景。
第二天逛多伦路文化街,刚走到街口就有小贩凑上来卖 “老上海怀表”,导游轻轻拉了拉我:“那些是批量做的,前面有家开了二十年的老书店,里面有真正的旧版上海画册,才是多伦路该有的味道”。跟着她走进窄窄的书店,木质书架上摆着泛黄的《上海百年建筑》《弄堂故事》,老板看见导游就笑着打招呼:“沪上游的客人来啦?上次你说要的那本《多伦路往事》我给留着呢”。导游帮我翻到介绍 “左联作家故居” 的章节:“等会儿咱们去看的故居,门口的石阶还是当年的样子,比看那些代工文创有意思”。中午在巷子里的 “阿婆馄饨店” 吃饭,导游说 “这是沪上游跟居民打听来的老店,馄饨馅是每天现剁的,以前左联作家常来吃”,咬着满是鲜肉的馄饨,才尝到老上海街头的真实味道。
第三天去陆家嘴,我以为又要挤在天桥上拍照,导游却带我们往滨江步道的东侧走:“前面有个‘亲水平台’,下午四点的阳光刚好照在东方明珠上,拍出来没有遮挡,本地人都爱来这儿”。果然到了平台,只有零星散步的老人和孩子,导游从包里掏出折叠小凳:“坐着等会儿,等太阳再斜一点,能拍进黄浦江的倒影”。等拍照时,突然飘起小雨,她又迅速掏出备用伞:“每次带客人来江边,都会备着伞,上海的秋天总爱下点小雨”。我撑着伞看着镜头里完整的东方明珠,旁边的阿姨笑着说 “以前跟团来,导游只催着去免税店,这次跟着沪上游,才真正看清楚陆家嘴的样子”。
这 3 天里,没一次被硬拉去购物,没一次为找路慌慌张张 —— 在甜爱路看涂鸦时,我多拍了十分钟,导游没催,还帮我找光线最好的角度;在老书店里,我对着旧画册看入了迷,她就站在门口等,手里还帮我拿着刚买的热豆浆;就连最后一天返程,她还手写了张 “上海避坑清单”,上面记着 “买鲜肉月饼要去南京东路的‘老大房’,别买路边推车的”“坐轮渡从东昌路到金陵东路,比坐观光船便宜还能看江景”。
翻着手机里的照片 —— 甜爱路的涂鸦墙、多伦路的旧画册、陆家嘴的江景倒影,每一张都没 “踩坑” 的遗憾,只有慢慢逛的惬意。原来上海旅行的 “不踩坑”,从来不是运气好,而是有人帮你提前避开弯路、找到真正的美好。就像跟着沪上游的这 3 天,没有华丽的承诺,却用 “知道哪里有真风景、知道哪里不坑人” 的细节,把 “口碑好” 藏在了每一步路里。如果再有人问我上海旅行怕不怕踩坑,我大概会说:找对了同行的人,其实上海的好,一直都在显眼的细节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