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芒格我发现:原来赚大钱最该学的思维之一,是“走位”

分享至

查理・芒格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玩过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游戏:他让助手在白板上画了个迷宫,然后用红笔在死胡同前都画了个小箭头。你们看,他用拐杖指着迷宫说,“赚大钱的秘诀不是冲得最快,是懂得在撞到墙之前拐个弯。”

当时台下一群西装革履的投资人面面相觑,直到多年后互联网泡沫破裂,那些冲进泡沫的人亏得底朝天,才有人突然明白,他说的 “拐弯”,就是赚大钱的顶级思维:走位。

这个 99 岁还在给巴菲特当 “军师” 的大佬,一辈子没靠过 “猛冲猛打” 赚钱。

他错过科技股暴涨的 2000 年,躲过房产崩盘的 2008 年,甚至在前几年特殊情况时也按兵不动。

有人骂他 “保守”,可他管理的资金年化收益比标普 500 指数高了整整 11 个百分点。

他最懂一个反常识的道理:股市里的 “死多头” 和 “死空头” 迟早被收割,真正的赢家都是 “走位大师”,像猎豹一样盯着猎物,像泥鳅一样躲开陷阱。

接下来咱们就来扒拉扒拉,为什么你明明选对了赛道,却还是赚不到大钱?因为你把 “坚持” 当成了美德,却没学会在关键时刻 “走位”。

芒格的智慧,恰恰在于他看透了,财富游戏不是百米冲刺,是障碍赛,懂得绕开障碍物的人,比埋头狂奔的人更先到达终点。

那些抱怨 “时运不济” 的人,往往不是选错了方向,而是在该拐弯时硬闯,该撤退时死扛,结果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一、走位不是逃跑,是 “用最小代价摸到城墙”

芒格 30 岁时做过一件让同行笑掉大牙的事:他发现一家纺织厂的股价被严重低估,却只买了 5% 的股份。助手急得跳脚:“这时候不重仓,等涨价了再买吗?” 芒格叼着雪茄冷笑:“我先买 5%,看看这城墙结实不结实。要是一摸就塌,我损失 5% 就能跑;要是真结实,再慢慢加仓也不迟。”

后来那家工厂果然爆出财务造假,他轻飘飘卖掉股份,而满仓杀入的竞争对手直接破产。

这就是走位思维的精髓:先试探,再深入,永远给自己留条退路。

普通人做投资总像赌徒押大小,要么全仓要么空仓,结果要么暴涨时狂喜,要么暴跌时崩溃。

而芒格的 “试探性买入” 就像战士侦察敌情,先派个小分队摸摸对方火力,再决定要不要全军出击。

他买可口可乐时,先观察了 10 年,小规模买了 3 年,才在确认 “护城河够宽” 后重仓,结果这一笔赚了 300 亿。

职场上的 “走位” 更藏着玄机。

芒格年轻时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发现传统诉讼业务利润越来越薄,就悄悄研究税务规划。

同事嘲笑他 “不务正业”,他却在客户需要税务咨询时 “恰好” 能接招,慢慢把业务重心转移过去。

后来传统诉讼业务萎缩,他的税务团队反而成了香饽饽。这就像打台球, 他后来总结,“你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球,得想着白球打完这杆后,下一杆能打到哪里。”

太想 “毕其功于一役” 的人,往往挂在黎明前。

芒格见过太多 “all in 一把” 的悲剧:有个年轻人抵押房子买比特币,涨了三倍舍不得卖,跌回原形时跳楼;有个老板把所有资金投进一个项目,供应商一断货就资金链断裂。“这些人不是不勇敢,是不懂‘走位’需要节奏感,”

芒格在日记里写,“就像跳探戈,前进三步得退一步,不然会踩到舞伴的脚。”



二、高手都在 “跨界走位”,笨蛋才在一棵树上吊死

芒格 80 岁那年突然对中国股市产生兴趣,助手们都以为他要投资茅台或企鹅,结果他买了比亚迪。

当时所有人都懵了:一个搞汽车的,跟你熟悉的消费股八竿子打不着啊!芒格却嘿嘿笑:“我不懂电池技术,但我懂马斯克,他都买比亚迪股票,说明这公司有点东西。我跟着聪明人的脚印走,总不会错。”

后来比亚迪股价涨了 20 倍,那些死守传统行业的投资人只能拍大腿。

这就是走位的高阶玩法:在不同领域找 “安全通道”,让别的赛道的红利帮你赚钱。

普通人总困在 “专业深井” 里:做互联网的看不懂新能源,搞金融的不敢碰生物,结果眼睁睁看着别的行业起飞。

而芒格的 “多元思维模型” 说白了就是 “跨界走位指南”,用物理学的 “临界点” 判断行业拐点,用心理学的 “迷恋小概率事件” 避开骗局,用生物学的 “生态位” 寻找蓝海市场。

他最擅长的 “走位” 是 “站在赢家旁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