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客机的研制,向来被视作“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寄托着国人最初“大飞机梦想”的运10飞机,曾七次飞越青藏高原,俯瞰壮丽山河。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诸多复杂因素,运10最终遗憾停飞。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能造出大飞机吗?这不会是‘虚晃一枪’吧?”这样的疑问时常萦绕在人们耳边。然而,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我国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张彦仲院士,毅然决然地带领科研团队扎根到项目一线,心无旁骛地埋头攻坚。
据了解,科研团队与时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赛跑,他们采用“611”和“724”的工作模式。所谓“611”,就是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时长达到11个小时;而在攻关的关键时期,则开启“724”模式,一周7天不间断工作,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
此外,为了攻克大飞机研制的难关,来自1000多个单位、30多个研究所的30多万人投身其中。他们不分昼夜、不辞辛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在试飞阶段,科研团队更是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需要进行自然结冰试飞,让飞机在极端寒冷、结冰条件下飞行,以测试飞机在恶劣气象环境下的性能;还要开展高温天气试飞,检验飞机在酷热环境中的可靠性。6架试验飞机累计飞行了6000多次,每一次飞行都是对技术的严格检验,每一次起降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
终于,在2017年5月5日,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里,C919如一只展翅的鲲鹏,冲破云霄,腾空而起。那一刻,现场掌声雷动,欢呼声经久不息。这架承载着中国人多年梦想的大飞机,终于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它的风采。中国人造大飞机的梦想,历经无数的艰辛与付出,在这一天终于得以实现,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到了2022年9月,C919获得型号合格证,意味着它通过了严格的适航审定;2022年12月,全球首架C919交付用户,正式开启了商业运营的前奏;2023年5月,C919完成首次商业飞行,成功搭载乘客在蓝天中穿梭,标志着国产大飞机正式迈入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