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国家大搞军衔评定和工资级别,几乎所有开国将帅都上了名单。
不过,有一个老红军,既没军衔、也没职务,明明早就退到二线养病,工资评级一出来,没人知道该给他怎么评。
![]()
咋整?只好请毛主席定夺。结果一锤定音——“定为行政三级,享受副总理待遇。”
消息传出,全军一震动。要知道,当年的开国大将,标准都是行政四级,而这位“无名之人”,却硬生生高出大将一级。
他是谁?为啥能有这么硬的“后台”?一路摸下来,才发现:他的故事,不是传奇,是整个新中国几十年艰难岁月的一面镜子。
这人叫郑位三,生于1902年12月,湖北红安人,跟许多著名将领的“出生地血统”一脉相传。
![]()
他家门里门外全是参加革命的,从小就在一种“谁不抗战谁丢人”的环境长大。
16岁那年,他已经是一所工校的学生,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很快组织上下搞地下联络的活动,他最早的入党登记册还留着,当地红心分子都认他是大佬之一。
起义一开始,他是不抱希望就要扑出去的那种人。
黄麻起义打响,不是一时热血,而是他召集了数千老百姓,自发罢市罢工,搞民兵偷袭敌营房——这种“地方红”直接硬碰硬干到了军队级别。
而且并不是打完就散了,这支队伍就是鄂豫皖根据地红25军的雏形,规模拉上几千人,堪称“地方游击第一人”。
![]()
人狠心细,还知道隐退
到1934年大转移时期,大伙都往陕西、川西跑,他倒好,宁愿一个人断后也要留下,在鄂东北打敌后阵地。
当时敌军一路扫荡,他硬是边打沿途偷兵,加上农民出来支援,最后再一次弄出部队重整井冈山时期红军的阵仗——还不靠上级给人、给钱、给枪,全靠手段、胆子和人心扛出的。
后来1943年,他被派到华中局当代表,其实地位非常高,跟李先念同时共事,照地位说他能压李先念一头,可他做的是什么事?
默默在背后当“军师”,还经常故意把前方指挥权“退让”出来,说这样人民才信得过前线头头。
按咱们现在的话说,根本就不是权力斗争里出来的那一派,这完全是真·集体荣誉感那条线塑造的“高级灰”。
![]()
这个人,就不是为了当官准备的
到了解放战争打到最关键时,一纸调令让他去延安治疗。他直接说了句“我走了,战士们咋想?”
推掉调休,直接带病打仗,一连指挥好几战硬撕开口子,你以为节目到高潮了其实并没有——最后他还是身体扛不住了,这才回延安。
一回延安,就被大领导“挤破了头”地请出来,说中南局、中宣部、政务院——哪个你方便来?
他摇头,理由一个:自己现在半退休状态,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很多将军或干部不上,不是身体是知识水平不足、斗争阅历不足,但郑位三啥都不缺,就是主动说“累了,我要歇着”。
![]()
老实人,毛主席一直记得住
就因为这个“老干部不抢不争”,很多单位不知道到底怎么给他评级——因为他“名义上”无职无衔。组织讨论来讨论去,扯不清就抬上去了。
毛主席一下批:三级工资待遇,相当于副总理拿的。
用现在网友的话说:“哪怕你什么都不要,组织永远记得你干过些什么。”
不是靠身份、不是靠当前影响力吃饭,全凭这一辈子的履历在说话。
那会一聊起事,还有干部问:咱这不是破坏制度么?
可当时所有在场的同事眉头都不眨一下,因为这人值。“谁觉得不妥,那是你没跟位三老爷子一个战壕待过。”
你说现在回看,有种“时代记住了大多数将军的显示成绩,却默默给了最老实人最重回报”的感慨。
![]()
钱和名,他都看不上,但爱一直放着实处
特批待遇下来,他该休的就休,不领奖、不公开、不搞照片展。
工资更是每笔都有帐,哪几笔是补助工人烈属的,哪几笔拨给老家小学,该干嘛干嘛。
身边都劝:你老都这样了,要不你留下点给自己孙子?
他摆手:少年时饿肚子都没死,现在能衣能食就不错,别太贪。
![]()
真正的“编外大将”,藏在群众堆里
翻全军档案,确实开国十大将基本都是奖章满身。
但“得将星者千百,敢隐功者几人?”要有什么叫“体制荣耀破格对待”的政策设立来源——也许,郑位三那年特批,就是最早的个例。
说白了,咱这老爷子,没进庙堂,但地位分量稳稳站在大将之上。
现在想想,那年评级不是特殊照顾,而是一场不带名号的致敬,让制度欠下的那点人情公道都有落脚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