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 空间(ID:fhkj666666)
本文已获得授权
《南京照相馆》是近期热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可谓口碑票房双丰收。
它在猫眼的票房预测已经从12亿、16亿,一路拉到了42亿。
不少观众留言称,“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能忍住不流泪”。
![]()
《南京照相馆》海报(图源:豆瓣)
《南京照相馆》在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海量史实中,找到了一个巧妙的突破点——日军屠杀平民的照片。
邮差苏柳昌(刘昊然饰)、翻译王广海(王传君饰)、演员林毓秀(高叶饰)、警察宋存义(周游饰)、照相馆金老板一家(王骁、王真儿、杨恩又饰),7个普通人最初只是为了活命帮日军冲洗照片,但面对日军暴行与民族存亡,他们最终决定将这些底片传递出去,让所有人看清日军的真面目。
![]()
《南京照相馆》剧照(图源:豆瓣)
电影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南京市民罗瑾、吴旋冒死保存了16张大屠杀暴行照片,并将其制成了一本封面写着“耻”字的相册,1946年,这本相册成为审判战犯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
罗瑾、吴旋制作的相册(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在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中,30多万同胞惨遭屠戮,日军所犯下的罪行,远比电影所讲述的更加残忍。
而同样遭受灭顶之灾的,还有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积淀千年的建筑瑰宝。日本军队日夜炮击和放火烧毁房屋,南京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等损毁了三分之一。
![]()
《南京照相馆》剧照(图源:豆瓣)
这些被日军摧毁的建筑,和照片一样,都是无言的控诉者。砖石瓦砾,见证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01
千年古建:
在炮火中消逝的文化记忆
《南京照相馆》中出现的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改编自真实历史。
1940年,日本在宫崎县建成“八纮一宇”塔,该塔由日本从海外掠夺的370多块石材建造,其中从中国掠夺的就有200多块,包括南京古石、泰山石、长城砖等,这些承载中华文明记忆的遗存,竟被用于构筑侵略者的“丰碑”,这座塔后来还被包装成“和平之塔”,让人愤怒。
![]()
“八纮一宇”塔(图源:百度百科)
明代开始大规模营造的南京城墙,也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下遭受重创。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向南京城区发起总攻,光华门一带城墙被击毁数处,日军还使用平射炮、重机枪集中火力猛攻光华门城门。
中华门城堡箭楼被彻底摧毁,中山门三孔拱门被轰塌两孔,所剩城墙弹痕累累……
![]()
日军占领光华门的老照片(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
被炸毁的中华门(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夫子庙大成殿的窗格,竟被日军搬去用作燃料,周围的金粉楼台、老字号店铺等,尽成焦土。
![]()
被轰炸后的南京街头(图源:公众号“江苏文脉”)
南京是六朝古都,宗教名城,“南朝四百八十寺”绝非虚传,1935年南京僧舍寺院尚有350余所,宗教古迹遗存比比皆是。然而,日军的侵略,致使不少古刹在熊熊烈焰中成为断垣残壁,文物、典籍也损失严重。
![]()
(《南京照相馆》电影截图)
南京南郊的牛首山是佛教牛头宗的发源地,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日军攻占南京时,以防止中国军队在山上埋伏为名,竟放火焚山,仙窟寺、幽栖寺及文殊洞、观音洞等名胜,连同满山古树被付之一炬,整座山被烧成荒山秃岭。
![]()
牛首山仙窟寺旧照(图源:公众号“江苏文脉”)
今天的牛首山,已经是另一番天地。2015年,位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正式落成,建设耗资40亿人民币,被称为“中国最奢华的寺庙”,然而这依然无法弥补过往古建筑和典籍的损失。
![]()
今天的牛首山(图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官网)
02
第一代南京现代主义建筑的湮灭
南京不仅是古都,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初,建筑师们在南京创作了大量中西合璧的现代主义作品,大多在战火中被损毁。
1936年建成的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出自大师童寯之手,童寯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齐名,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建筑四杰”。这座建筑采用了大胆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上部点缀少许琉璃花饰,气势宏伟,可惜毁于战火。
![]()
中山文化教育馆旧照(图源:公众号“江苏文脉”)
国立美术陈列馆(今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也在日军的轰炸中受损。
国立美术陈列馆由建筑师奚福泉主持设计,建筑造型坚持现代性和实用创新的手法,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大屋顶”,主楼为“山”字形立面轮廓,造型流畅简约,外观与当时的西方现代建筑相当接近,但在檐口、雨篷等处雕刻了中式风格的浅浮雕,在现代感之上点染中国韵味,堪称“新民族形式建筑”的典范。
2024年12月31日,修复后的陈列馆再次对公众开放。
![]()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照(图源:公众号“江苏文脉”)
![]()
修复后的国立美术陈列馆(今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图源:江苏省美术馆官网)
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旧址现为南京政治学院校舍,由俄国建筑师耶朗(A.J.Yaron,Architects)设计,1934年建成,是典型的中外建筑风貌相结合的样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重檐歇山顶。1937年大屋顶被日本人炸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为现有的平屋顶,并加建了门廊。
![]()
交通部大楼旧照(图源:公众号“南京老照片”)
![]()
修复后的交通部大楼(今南京政治学院校舍)(图源:公众号“江苏文物”)
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现代天文台,由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始建于1929年,1934年底落成,包含行政办公用房与观象台两部分。杨廷宝采用了中国传统牌坊、琉璃瓦等中式风格的元素,天文观测台采用的是圆形屋顶。
日军侵略南京后,居然把紫金山天文台变成战场,战后的紫金山天文台给人一种疮痍满目、荒芜凄楚之感,这所新建立的天文台还未正式使用,便遭侵略战争洗劫。
所幸建筑后来被修复,恢复了原来的样貌。
![]()
紫金山天文台(图源:钟山风景名胜区官网)
![]()
紫金山天文台(图源:钟山风景名胜区官网)
03
以建筑铭记历史的当代答卷
时光流转,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新的纪念建筑拔地而起,诉说着这座城市从毁灭到重生的历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主题为一体,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场馆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与二期工程由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设计。
场馆以“生与死”为中心思想。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史料陈列馆的外形是一个尖锐的三角形,尖端刺向天空,也刺在参观者心中。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广场的整个地面都被卵石覆盖,纪念馆的气氛严肃、凝重。卵石地面寸草不生,呈现出劫难的情景,象征死亡。而在沿边以及石台阶上种上草皮,代表一种“生”的追求,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对比。
![]()
纪念馆广场(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标志碑是一个有着南京大屠杀历史元素的大十字架,选择十字架的造型,是为了利于各国民众感知这段历史。
![]()
十字架标志碑(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纪念馆二期工程最重要的内容,是以“古城的劫难”为主题的大型雕塑。
![]()
纪念馆中的雕塑(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由建筑大师何镜堂主持设计,以“胜利、圆满”为立意。
场地中心是椭圆形的纪念广场,寓意中国抗战胜利和“圆满”的愿景。胜利之墙采用暗红色锈蚀钢板,墙面为三维曲面,象征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记忆。胜利之墙的最高点设置了火炬台,在重大活动时会燃烧熊熊火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图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摄影:战长恒,马明华)
最精妙的是“胜利之路”的设计——一条缓缓上升的坡道,通过曲面屋檐及宽窄变化形成峡谷式空间效果,当参观者走到坡道顶端的悬挑平台时,空间豁然开朗,象征着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历程。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图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摄影:战长恒,马明华)
结语
《南京照相馆》影片结尾,中华门、中山门、紫金山天文台……这些断壁残垣,与如今南京繁华的城市景象渐渐重叠。
![]()
被破坏的南京城(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
今天的南京(图源:unsplash)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的重磅上映,不止于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让年轻一代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
正如张纯如在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杀》前言中引用的乔治·桑塔亚纳的不朽警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参考资料
《因为恶魔来过,这些地方从南京永远消失了……》(公众号“江苏文脉”,作者:《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王子扬)
《侵华日军对南京佛教事业的摧残与利用》(《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孟国祥)
《祭南京大屠杀80周年 听设计师讲述纪念馆背后的故事》(公众号“建筑时报”)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凤凰空间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