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长沙德思勤写字楼里,小宁提着电脑包准时推门而入。和屋里几个面熟的人点头示意后,他坐到自己的工位上,打开电脑。屏幕里既没有堆积的工作文档,也没有此起彼伏的会议提醒。他其实没班可上,只是花20块钱,租了这个假装上班的工位。
假装上班是啥?花杯奶茶钱,买个上班氛围!
这家藏在写字楼里的假装上班公司,说破了就是个共享办公空间。每天掏20 - 30块,就能占个专属工位,想待多久待多久;会议室、老板办公室随便用,甚至还能和同事组队打球、爬山、做饭。没有打卡机催命,没有KPI压头,更没人追着要报告。唯一任务,就是看起来像在上班。
负责人小州说,这地方原本是他们摄影公司的闲置办公室。刷短视频时看到类似主意,想着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把地方利用起来。开业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有6个人来租工位,其中4个直接包月(每月600块)。来的人里,自由创业者占多数,还有些被家庭催得紧的。不想在家待着被念叨,又没地方去,就来这儿躲躲。
为啥要假装上班?躲催婚、防懒散,还要个“社会人”的体面
小宁是邵阳人,来长沙快半年了。之前的工作辞了,朋友的公司还没开起来,在家待着的日子,父母天天催找工作,女朋友也念叨别天天躺家里。他被念叨得头疼,又不想随便找个工作凑合,就发现了这个假装上班的地方。
每天来这儿坐坐,至少看起来像个社会人。小宁说,在家待久了,人会越来越懒,精神也越来越差。在这儿,虽然没真工作,但周围有人来来往往,自己也能逼着自己看点书、做点计划,起码状态不会垮掉。
和小宁一样的人不少:有人是自由职业者,在家办公太孤独,来这儿找个氛围;有人创业还没启动,需要个正经地方见客户;还有人纯粹想躲家里的唠叨。父母一看你天天出门,就觉得你在忙正事,少骂两句。
争议不断:有人觉得花钱上班傻,有人说比自习室值
这事儿在网上传开后,评论区吵翻了。有人吐槽:给人钱还假装上班?我是挣钱的,不是花钱装样子的!还有人算细账:30块一天,还要管饭(有的套餐包盒饭),老板能赚啥?房租水电够吗?
但也有人觉得挺香:去自习室一天也得几十块,这儿还能社交,比闷头学习强。甚至有网友说,这地方像“成人版托儿所”给那些想努力、又暂时没方向的人,一个过渡的安全区。
负责人小州也很清醒:我们不搞虚假社保、假装实习那套,就纯提供场地。他甚至没把这当赚钱生意,能帮到人就好,赚不赚钱无所谓。
假装上班背后:当代人的矛盾——不敢躺平,又没法真奋斗
为啥会有假装上班这种生意?其实藏着当代人的生存焦虑。一方面,职场内卷、就业不稳定,很多人被迫进入“空窗期”;另一方面,社会和家庭又逼着人必须努力,不能闲下来。于是假装上班成了一种妥协:既不想真的累死累活打工,又不敢彻底躺平被骂,只能花钱买个上班的样子,给自己留条缓冲带。
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心理需求:人需要“仪式感”。就像学生需要教室、工人需要车间,当一个人失去工作场所,很容易陷入迷茫。哪怕只是坐在工位上刷手机,那种我在上班的暗示,也能让人少点焦虑,多点自律。
这个临时码头,能渡多少人?
现在,小州的假装上班公司每天都有几十人咨询。有人把这儿当创业前的“热身场”,有人当自由职业的“过渡站”,还有人纯当“躲清闲的窝”。每个工位上,都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故事。有人在这儿等到了新工作,有人在这儿认识了创业伙伴,也有人只是短暂逃避后,又回到现实里挣扎。
对社会来说,这事儿也挺有意思:它证明了“共享经济”不止能共享单车、房子,还能共享上班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种包容。当越来越多人体面地接受“过渡状态”,或许也意味着社会对“不成功”的容忍度在提高。
但说到底,假装上班只是个临时码头。没人能在这儿躲一辈子。就像小宁说的:短期过渡还行,长期肯定不行。毕竟,真正的生活,还是得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工位”,哪怕它不是那么完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