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9年的巴黎,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生活被一件猩红色睡袍搅得鸡犬不宁。
那天,朋友送了他一件华贵的睡袍,柔顺的触感、酒红色的光泽,让他坐在旧书房里都觉得格格不入:褪色的书桌、起球的地毯、边角磕漆的书架……哪哪都配不上这件华丽的睡袍。
于是,狄德罗开始了书房改造,更换了书桌、桌布、窗帘、地毯……最后终于配得上睡袍的档次了,但是冷静下来后,他意识到自己被一件睡袍“绑架”了,在散文中写下:我成了新睡袍的奴隶……欲望膨胀使我陷入荒谬。
后来,加拿大人类学家格兰特·麦克拉肯正式提出“狄德罗效应”这一概念: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其核心是“愈得愈不足”。
今天我想换个角度说:狄德罗的悲剧,从来不是买了太多东西,而是把“欲望”当成了“需求”。
那件睡袍本身并不需要家具来衬托,真正需要“配套”的,是他膨胀的欲望:他不再满足于一个能睡觉、能看书的地方,而是想要“配得上这件睡袍的生活”。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 找了份稳定的工作,觉得够生活就行;但刷到社交媒体里“30岁年薪百万”的动态后,开始觉得自己的月入一万不算什么;
- 租着老破小的合租房,觉得“能睡觉就行”;但刷到朋友圈里“30岁独居女生”的精装公寓,开始嫌弃精心布置的出租房哪哪都很丑;
- 谈恋爱时,觉得“两个人合拍就行”;但看到同龄人晒黄金、办婚礼,突然觉得自己的感情好像不够“标配”。
这些不和谐,从来不是生活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欲望在升级。
就像狄德罗的睡袍一样,它明明只是一件衣服,却成了撬动整个生活的杠杆,把我们从“够用”的踏实,推向“不够好”的焦虑。
买的不是物品,是我“值得更好”的幻觉
前几天整理房间时,我翻出了大学时的旧书包。
那是个普普通通的帆布包,边角磨得起了毛,里面还塞着半支用完的口红、一张过期的电影票根。
盯着它看了会儿,我突然想起大二冬天:我背着它去图书馆,里面装着课本、保温杯和室友塞的烤红薯;下晚自习时,冷风灌进领口,我裹紧外套,却因为“今天又看完了两章”而心满意足。
那个时候,我拥有的东西很少:一件穿了三年的羽绒服,一双洗得发白的运动鞋,连护肤品都是基础入门款。但奇怪的是,我很少觉得不够,因为那些东西都是我真实需要的。
现在呢?我们的购物车越来越满,“想要”却永远填不满,其实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平均只能维持1-3个月。之后,我们要么买更贵的,要么买更多的,根本停不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混淆了“必要”、“需要”和“想要”。
必要是生存的底线:冬天需要一件保暖的外套,饿了需要一碗热饭;
需要是让生活更舒适的支撑:加班回家需要一盏暖光灯,雨天需要一把不漏水的伞;
而想要,往往是被社会时钟、被社交媒体、被购物软件“种”下的草,它满足的不是身体的需求,而是“我要证明自己”的焦虑:同事都换了新包,我不能落后;博主的这件大衣被夸高级,我也要有;买了这个,别人就会觉得我过得很好。
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被“想要”驱动的购物,最后往往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压箱底的连衣裙、拆封后只用过三次的美容仪、为了凑满减买的反正总会用到的小物件。
它们像沉默的观众,见证着我们用物质填补内心空洞的徒劳。
幸福的真相,藏在“减法”里
去年春天,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用三个月时间,践行“反狄德罗效应”。
第一步,我列了张“必要-需要-想要”清单。
对着衣柜时,我问自己:这件大衣是“必要”吗?不,我有旧羽绒服能过冬。是“需要”吗?是的,它比羽绒服更适合通勤。那“想要”的部分是什么?是它的品牌logo,是它能让我在同事面前更有面子。”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把购物车里的短靴、托特包都删掉了,既然大衣已经满足了“需要”,那些“想要”的配套,不过是商家制造的幻觉。
第二步,我设置了“72小时冷静期”。
现在每次逛购物软件,我会把心动的东西先加进收藏夹,三天后再问自己:“没有它,我的生活真的会受影响吗?”
上周看中一条项链,第三天再打开页面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有三条项链了,这条不过是因为觉得主播说百搭才想买的。
第三步,我开始做“断舍离”。
每周处理一件不用的物品:卖穿了两次的连衣裙、闲置的美容仪,把凑满减买的小物件送给需要的朋友。
三个月后,我的衣柜空了三分之一,购物车却很久没更新过。但神奇的是,我反而觉得“更富有”了:
- 以前总怕没衣服穿,现在打开衣柜,挂着的都是穿上就能出门的基础款;
- 以前刷购物软件到凌晨,现在省下的时间,我报了舞蹈班,周末还能约朋友爬山;
- 最意外的是,当我不再用拥有多少证明自己,反而更敢承认需要了:冷了就加件毛衣,累了就买杯奶茶,这些小满足,比配套的精致,更让我觉得踏实。
最后想说
我不是在劝大家不要买买买。
只是想说:那些让我们焦虑的配套,让我们内疚的“又乱花钱”,都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自律。
我们只是被一场延续了几百年的心理游戏困住了,狄德罗困在睡袍里,我们困在大衣、包包、鞋子里,但本质都是:用外在的丰盛,填补内在的匮乏。
当我们不再被配套绑架,当我们能分清楚“我真的需要”和“我以为我需要”,当我们开始把时间和钱花在“让心更满”而不是“让柜子更满”的事情上,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没有就不行的东西,不过是人生的注脚,从来都不是主题。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您有一点帮助,就请随手点个「赞」吧~
关注我,定期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