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明明吃得不算多,却总觉得身体沉重、昏昏欲睡;
明明很注意养生,却还是时常感到疲惫、精力不济。
过去,我常常将此归因于年龄增长、新陈代谢变慢,
或是工作压力太大。
但直到最近,我才恍然大悟:
问题的根源,可能一直被我忽略了,
它就藏在我每天都离不开的——食物里。
这一切的发现,都源于我开始坚持“少吃多炼”。
特别是当我加大了日常的吐纳、静坐等锻炼时长后,
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出现了——我的身体,
对食物变得异常敏感,仿佛一部内置的“精密度分析仪”,
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食物进入体内后的微妙差异。
我的发现,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来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
在身体的感知变得敏锐后,我清晰地发现,
我消化和运转不同食物的效率,存在着一个清晰的“鄙视链”:
第四级:饭店的饭菜。
虽然味道丰富,但吃完后身体的负担感最重,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
第三级:单位的食堂。
标准化制作,我身体将其消化运转的效率,
比饭店要快上一到两倍。
第二级:自家新鲜烹饪。
我自己买菜、简单烹饪,特别是食材新鲜时,
转化效率又要比食堂快上一到两倍。
第一级:田间地头的馈赠。
在老家,那些刚从地里摘的、水里捞的、自家养的食材,
其转化效率再次翻倍。
![]()
这让我瞬间回忆起童年时的味觉记忆:
在二姨家吃到的、刚宰杀的年猪的猪肝,
简单烹煮后,竟是意想不到的鲜甜,毫无腥味(我本人小时候是非常不喜欢吃猪肝的);
还有在小姨家用瓦罐和柴火余温,
煨了一下午的黄鳝炖排骨,
那股被牢牢锁住、一丁点都未曾散逸的浓郁香气。
那时,水里刚摘的莲蓬、菱角,
我可以不停歇地吃一下午,却从未有过撑胀或吃腻的感觉。
以前,我总觉得这是因为“长大后好东西吃多了,味蕾变得挑剔”,
或是“年纪大了,消化和代谢能力变差了”。
但现在,通过身体最直接的反馈,
我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结论:
或许,并非我的身体变了,
而是食物的内在性味与能量,早已发生了改变。
![]()
当身体的感知力被放大后,
我感受到了现代食物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特质,
我将其形容为“浊气”。
这是一种很难用现代科学语言精确描述的感觉。
当我在静坐中“内视”时,能清晰地感觉到,
这股“浊气”会弥散在我的脏腑和肌肉纹理(腠理)之间,
尤其容易堵塞在主管消化的“中焦”(脾胃区域),
让我心烦意乱,难以入静。
静坐的前半段,我的身体似乎都在自动进行“生清降浊”的工作。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打嗝和放屁,
才能将这股淤堵的“浊气”排出去。
当某个淤堵点被冲开时,那种感觉,
就像一块堵了很久的石头突然沉了下去,
瞬间通畅无比。
也理解了,古人喝酒为什么叫做浇胸中块垒,
实际上就是用酒来行气通三焦。
特别是中焦。
![]()
这种“浊气”的长期累积,会带来什么影响?
我的观察是,人会非常容易虚胖、浮肿,
并且变得懒散、嗜睡。
在前段时间体重上升时,
我甚至发现自己吐纳住息时,
从内到外渗出的汗,都是酸臭的。
经过一两个月的饮食调整和锻炼,
汗水的味道才渐渐恢复清新。
而当身体变得通畅之后,排浊能力也随之变强。
有时在外面吃一顿明显感觉不太对劲的饭菜(我能感觉到里面有“科技和狠活”),
身体会立刻启动“应急机制”,通过腹泻等方式,
迅速将“杂浊之物”排出体外。
这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在山上的日子,
师父常说的一句话:“现代人吃人饭不拉人屎。”
的确,吃得不对,又怎能期待身体能排出正常的、健康的粪便呢?
现代科学将食物分解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物质成分,
这无疑是科技巨大进步带来的便利理解。
但我越来越觉得,一些古老的智慧体系,
似乎还看到了物质之外的另一个维度。
![]()
道家伍柳派的典籍中,就曾提出一个观点:
食物入体,既是提供气血能量的原材料,
同时也是一种需要身体“炼化”的“阴精”。
如果身体的“炼化”能力不足,或者食物本身过于“杂浊”,
这些未经炼化的物质就会干扰五脏的和气,“作祟”于体内。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我们吃下去的,
不仅是物质的精华,还有食物本身所携带的“气”。
《西游记》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对比:
美猴王孙悟空在天上,吃的是蟠桃、饮的是玉液琼浆,
这些都是蕴含“轻清之-气”的食物;
而猪八戒在凡间,更偏爱血肉腥膻,
吃的是蕴含“重浊之气”的食物。
两者最终所成就的生命状态,截然不同。
这并非玄学。
![]()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现代农业科技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
成功地让数十亿人吃饱了肚子。
这无疑是伟大的成就。
但这些食物,在“维持生命运转”之外,
是否还能像过去的天然食物一样,
有效地帮助人们达到一种“气血充盈、身心轻清”的状态?
一个有趣的旁证是,如今在工地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
主力军依然是50-60岁左右、童年时吃过天然食材的父辈们。
而年轻一代从事的体力活,
更多是像外卖配送这类轻体力活,
但对持续耐力负重都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
短短几十年,我们的饮食结构、食物来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背后,是否也伴随着我们身体素质和生命状态的悄然迭代?
![]()
写下这些,并非要否定现代农业的价值,更不是要退回到过去。
而是,我的这段亲身经历,
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种我们可能已经久违的状态,
并向我自己,也向每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追求食物的产量、便捷和丰富口味的同时,
我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
忽略了它最原始、最根本的那个属性——“生气”?
或许,偶尔让自己回归简单,
去菜市场认真挑选一棵带着泥土芬芳的蔬菜,
亲手为自己做一顿清淡的饭菜,
然后静下心来,体会一下身体最真实的感受。
听一听,你的身体,正在对你吃下去的食物,说些什么。
联系方式
可扫下面二维码添加我为好友。
欢迎咨询
添加老师微信
获取更多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