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成人安抚奶嘴在电商平台销量暴增,月销量高达数千件,且购买者多为年轻女性,夜间订单尤为活跃。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当成年人开始吮吸奶嘴,这究竟是一种无害的压力缓解方式,还是值得警惕的心理退行?
从心理学角度看,专家指出这是一种“压力代偿行为”。确实,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倍增的当下,人们寻求各种方式缓解焦虑本在情理之中。口腔刺激确实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产生即刻的放松效果。然而,这种看似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实则潜藏隐患。
![]()
![]()
![]()
心理依赖的陷阱值得警惕。长期依赖外部物品来获取安全感,可能削弱个体主动应对压力的能力,形成一种心理退行机制。成年人本应发展出更成熟的应对策略,如运动、冥想、社交倾诉或专业心理咨询等。奶嘴提供的是一种类似婴儿期的即时满足,这种回归原始的安抚方式,可能阻碍情绪调节能力的正常发展。
从生理健康角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医学博士唐曹敏提示的风险不容忽视。长期吮吸奶嘴可能导致牙齿移位、咬合问题甚至开颌畸形,这些口腔问题后续需要复杂的正畸治疗才能纠正。为片刻的心理慰藉付出这样的代价,实在得不偿失。
更值得深思的是社会行为的意义。成年人使用奶嘴的行为,折射出当代社会某种过度 infantilization(幼儿化)的趋势。市场不断推出满足成年人儿童期倾向的产品,从卡通周边到成人奶嘴,这种趋势模糊了成年与童年的界限,可能导致社会应对挑战能力的整体弱化。
当然,我们不应简单批判选择使用这些产品的人——每个人的压力应对方式都值得尊重。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需要思考:当成年人纷纷寻求婴儿式安慰时,是否反映了社会支持系统的某种缺失?我们是否应该建设更多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渠道,而非鼓励退行性行为?
真正健康的社会应当提供多种成熟有效的压力管理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及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创造更多社区支持网络、鼓励健康的休闲方式和社交活动。这些方式或许不如吮吸奶嘴那样提供即时满足,但它们能培养真正 resilient(有韧性)的个体。
成年意味着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退回尿布与奶瓶的庇护。缓解压力固然重要,但方式选择反映着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自己——是选择看似简单却可能带来依赖的“捷径”,还是选择虽然困难却能带来真实成长的路径?
当夜幕降临,压力袭来,或许我们可以放下那塑料的安慰,转而寻找真正能滋养心灵的源泉——一次真诚的交谈,一段沉浸的阅读,一场畅快的运动,或是专业心理指导。这些方式或许需要更多努力,但它们不会让我们付出退行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