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的当事人孙女士在微博发布长文回应事件,并为占用公共资源致歉。“大家好,我是鲁迅墙画建议者……这件事,我也没想到会占用了好几天公共资源,向大家道歉。”
孙女士在回应的文章中解释,投诉鲁迅夹烟墙画是因为“这里是真的有好多人在墙前打卡陪一根,学点烟”,“(自己)被迫闻二手烟毒气。而周围都是孩子。如果没有这样,我可能也不会建议”。孙女士称“希望以后鲁迅墙画前,不要再有人吸烟,学点烟”。
8月30日下午,微博社区观察员官方账号@围脖侠发文称,经核实,所示违规用户@非吸烟者权益策略师Ada 存在多次借控烟之名违规推广所谓尼古丁袋等行为,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公约的有关规定,现已受到关闭账号的处置。
上述用户即投诉“鲁迅夹烟”墙画的当事人孙女士,该微博账号目前已被封。
“投诉鲁迅夹烟墙画当事人致歉”事件完整脉络如下,结合关键节点和核心矛盾分述:
一、事件时间线:从投诉到封号的反转
- 投诉与争议(8月22日-25日)
孙女士(网名@非吸烟者权益策略师Ada)以控烟志愿者身份,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外墙的鲁迅夹烟版画。理由包括:
- 原画为鲁迅室内抽烟场景,但纪念馆去除背景后放大烟纹,涉嫌诱导游客在公共场所模仿吸烟;
- 游客常在此“打卡点烟”,导致二手烟弥漫,影响儿童健康。
她建议将画面改为鲁迅“握拳”形象。
- 官方回应与舆论反弹(8月25日)
绍兴鲁迅纪念馆明确拒绝修改:“景墙已存在22年,坚持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形象。” 绍兴文旅局称收到全国多地电话支持保留原画,网友批评其逻辑为“解决不了吸烟,就解决鲁迅”。 - 当事人致歉(8月28日)
孙女士发布长文道歉,解释初衷是避免游客模仿吸烟导致二手烟危害儿童,强调“非针对鲁迅”,并呼吁“墙画前别再有人点烟”。但部分网友质疑其逻辑矛盾。 - 反转与封号(8月30日)
孙女士突然发文“收回道歉”,指责景区“断章取义致其被网暴”。同日,其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因借控烟之名违规推广违禁品“尼古丁袋”被封禁。平台指出尼古丁袋未获中国销售许可,其推广涉嫌违法。
- 二、核心争议点:历史真实与公共健康的冲突
- 历史真实性与文化符号
- 支持保留方
- 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版画由名家创作,已成文化符号(如“烟斗之于马克思”)。抹去细节属历史虚无主义,若依此逻辑,李白饮酒、丘吉尔雪茄等形象均需修改。
- 官方态度
- 景区在保留墙画基础上,增设禁烟标识并加强劝导,平衡历史与公共健康。
- 公共健康与管理责任
- 孙女士担忧游客模仿吸烟影响儿童健康属实,但网友认为她混淆责任主体:管理对象应是游客行为,而非历史载体。例如,景区可加强控烟宣传而非修改艺术品。
- 专家建议通过教育引导区分“历史真实”与“行为模仿”,而非简单移除符号。
- 三、当事人动机遭质疑:公益还是生意?
- 推广违禁品的商业意图
网友扒出孙女士多个社交账号频繁推广“尼古丁袋”(未获中国批准的口服尼古丁产品),其主页标注“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律师指出,尼古丁属A级剧毒物,此类产品生产销售涉嫌违法。 - 舆论反噬
公众认为其以“控烟”之名制造热点引流,消耗公共资源谋私利。浙江省控烟协会未介入此事,进一步削弱其公益可信度。
- 四、事件启示:公共讨论的边界与共识
- 历史教育需尊重原貌
鲁迅长孙周令飞强调:“掐掉鲁迅的烟,可能也掐掉了思想的火种。” 文化纪念的核心是传递精神内核,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恰是教育价值所在。 - 公共利益表达需动机纯粹
孙女士个案暴露“投诉权滥用”风险:合理诉求若掺杂商业目的或流量炒作,将损害公共讨论的公信力。 - 管理应聚焦现实问题
景区最终选择强化现场管理(如增设禁烟标识、劝导员)而非修改历史符号,被舆论赞为理性方案。正如《百姓关注》所言:“与其投诉墙画,不如多读两本鲁迅。”
- 结语
- 这起事件从文化争议演变为公共利益与商业动机的碰撞,最终以当事人账号封禁、景区坚持历史原貌收场。它警示:公共议题讨论需立足事实敬畏历史,任何借公益之名谋私利的行为终将失去公众信任。鲁迅夹烟的沉思姿态仍在绍兴纪念馆墙上,而真正的“控烟”应从管理现实行为做起,而非涂抹历史痕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