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萍是荔城区精神病防治院的一位医生。她曾获得2021年度“荔城区最美逆行者”称号,2024年度、2025年度又获得“荔城区精神病防治院优秀医师”荣誉。
2019年,林燕萍毕业于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被分配到荔城区精神病防治医院,开启了她的从医履历。
“精神科医生的第一课,不是开药,而是学会倾听。”这是林燕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谈及自己为什么毅然选择精神科这一“冷门”的科室时,她表示,这份职业,不只是治疗疾病,更是“为那些被某种原因压弯了腰的灵魂撑起希望”。从医6年来,她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面对那些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复杂多变的病例,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扎实的诊疗技术,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同行的赞誉。
精神科医生的日常,或许没有刀光血影,但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都关乎患者的康复。林燕萍深知,疾病把患者折腾得苦不堪言。有道是:心病还需心药治。作为精神科医生,她深知尊重才是最好的药。为此,她坚持每天多花一些时间与患者交流,并认真记录每位患者每一次细微的情绪波动。在药物治疗之外,她还结合心理疏导、家庭干预等多种手段,全方位为患者打造康复路径。
林燕萍告诉记者,在精神科,患者的情绪常常如潮水般忽涨忽落。而她就像一个安稳的港湾,让每一位情绪风暴中的病人都有地方靠岸。前不久,一位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中年女患者,曾因一次家属探视未到而情绪崩溃,哭哭啼啼、拒绝服药。她听到病房的呼叫后,立刻赶来,陪患者坐了一个多小时。她既不劝说也不指责,只是轻声地说:“我知道你不是无理取闹,只是想有人懂你。”经过她的安抚,那一晚,患者平静入睡。第二天,患者主动提出服药,并对她说:“我不能让你再为我担心。”对此,林燕萍不无感慨地说:“爱心陪伴对精神科病人来说太重要了!”
在林燕萍看来,每一位病人都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串诊断代码。为此,她用尊重替代偏见,用关怀代替疏离,用爱的钥匙去开启患者锈蚀的心扉。在女病区,有一位阿婆,患有慢性精神障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平日少言寡语。林燕萍每次查房时,都会多待一会,边抚摸她的手,边轻声细语地问:“最近吃得好吗?有没有不舒服?……”一边鼓励她要积极配合治疗。在她的精心治疗和亲切关怀下,这位阿婆终于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
多年来,林燕萍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医师的责任与担当。她不张扬,却步履坚定;不浮躁,从容淡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守护着“每一个痛苦的灵魂”,也让“精神健康”不再成为沉默的角落。
来源:莆田晚报 全媒体记者 钱碧云
责编:许伯英
编审:蔡雪杰
审核:许秋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