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周京敏教授
研究背景
尽管心衰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使用率和达标率不足,成为目前心衰管理的重大挑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地域广阔,50%的心衰患者在农村,不同级别的医院、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不同医生之间对于心衰管理均存在较大差异。为实现问题为导向的心衰管理质量提升、提高GDMT治疗率、实现心衰管理的标准化和同质化,2017年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牵头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衰质量认证项目:心衰中心认证项目(HF-CAP)。在本次大会上周京敏教授具体介绍了:心衰中心认证项目的组织构建、运行模式、心衰中心认证标准和持续改进、数据库建设等。并基于数据库分析心衰中心认证对患者GDMT治疗及对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终点事件的影响,并对性别、年龄、医院级别、心衰类型等进行亚组分析。旨在阐述心衰中心认证项目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加入心衰中心、随访≥1年的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患者入组时所在心衰中心通过认证的时间分为4组:认证前、认证后1年内、认证后1-2年、认证后2年以上。分析各组之间在GDMT的处方率、随访率、死亡和心衰再住院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408,073例心衰患者,基线数据显示平均年龄69.5±13.3岁,女性占41.1%。在分类方面,HFpEF占比最高38.5%,其次是HFrEF占32.1%。
在GDMT治疗方面:整体出院时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MRA使用率超过85%,但在出院后1年均下降至65%以下。但是,随着心衰中心接受认证时间的延长,患者GDMT的处方率和出院后使用脱落率均有明显进行性改善。
主要终点(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在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接受认证时间的延长,事件率逐步下降(P<0.0001)。心衰再住院在认证1年内即明显改善并随时时间延长持续改善,死亡在认证1-2年开始出现明显改善并随时时间延长持续改善。
亚组分析:主要亚组包括年龄、性别、心衰分类、基层版/标准版心衰中心,主要终点在各亚组均得到显著改善,组间获益一致。
在患者随访方面,随着认证项目的进展,无论线上访视还是现场访视比例均持续改善。
研究结论
心衰中心认证项目明显改善了GDMT的使用,提高了随访率,降低了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率。且其改善作用随着认证时间的延长,呈现持续改善趋势。说明心衰中心认证项目有进一步推广和长期持续的重要意义。
周京敏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职务:
美国心脏病学fellow(FACC)
欧洲心脏病学fellow(FESC)
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生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
第九、十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衰中心执行主席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