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航空工业长期受西方技术制约,特别是发动机叶片制造所用的金刚石滚轮,其加工精度需达到0.003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纤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来自沈阳农村、仅拥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洪家光,凭借坚定的毅力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攻克了这一几乎无法突破的技术难关,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
他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壮举的?
自主研发困境
中国航空发动机起步较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其中,发动机叶片的加工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牢牢掌控。
用于叶片加工的金刚石滚轮是核心部件,其精度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这一误差范围几乎难以察觉。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设备必须高度精密、操作必须精准无误,而早期的设备多为上世纪老旧型号,效率低下、精度不足,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想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封锁使得这一途径几乎不可行。
若想自主研发?国内企业缺乏技术积累和经验支撑,多次尝试均未能达标。
在此严峻形势下,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肩负起关键使命,但车间条件落后、设备陈旧、技术人才匮乏。
洪家光,1979年出生于沈阳农村,家境普通,仅接受过初中教育,却对机械有着浓厚兴趣。
1998年,他进入黎明公司成为一名普通车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面对精密加工任务,他虽无学历优势,却依靠勤奋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早期工作中,他每天细致观察机床操作,记录各项参数变化,逐步掌握精密加工的规律。
国内航空发动机产量低、质量不稳定,严重依赖进口,生产延误频繁发生。
一线工人承受巨大压力,而国家政策鼓励自主创新,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制度保障。
洪家光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从操作基础机床起步,逐步深入精密加工领域,为后续关键技术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学习操作技能,还尝试改进工艺、调整机床参数,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金刚石滚轮的技术瓶颈日益凸显,成为新型发动机研发的关键障碍。
洪家光敏锐察觉到这一问题,开始私下研究相关资料和工艺,尽管屡次失败,但每一次尝试都为最终突破提供了重要数据。
这一阶段,既展现了技术封锁下的严峻挑战,也凸显了一线工人的创新潜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技术攻关
2002年春节前夕,公司接到新型发动机叶片加工任务,需要自主研发金刚石滚轮,精度要求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
唯一掌握该技术的师傅因病住院,整个团队陷入困境。
面对关键任务,洪家光主动请缨,承担起技术攻关的重任。
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凭借多年一线经验,对机床操作和参数调控形成了独特理解。
攻关过程异常艰难。
老旧机床精度不足,滚轮材料坚硬易变形,加工过程中稍有偏差便会报废。
他首先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测和调整,根据经验对机床进行改装,提升运行稳定性。
随后,他不断进行实验,调整转速、温度和磨削工艺,连续多日通宵达旦操作,经过上百次尝试,最终找到了最佳方案。
洪家光认真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拆解成品滚轮,优化每一道工序。
经过反复试验和持续改进,金刚石滚轮的精度最终突破0.003毫米限制,达到0.002毫米。
这一突破不仅满足了新型发动机的制造需求,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使车间效率提升三倍,节省成本达8500万元。
技术突破成功后,公司迅速推广应用,国产发动机研发进程明显加快,国家航空工业逐步摆脱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
洪家光因此荣获国家800万元重奖,成为全国瞩目的技术先锋。
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精密加工的复杂性和精细度。精密制造不仅需要理论支撑,更依赖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复试验。
洪家光依靠动手能力和细致观察,逐步掌握了加工规律,并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完成了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
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展示了基层工人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宝贵经验。
行业贡献
成功攻克金刚石滚轮技术后,洪家光并未止步不前。他继续深耕一线,带领团队完成35项创新项目,参与53项技术攻关,取得31项专利。
他不断改进加工工具,提升叶片制造效率,推广先进方法,使整个航空工业受益匪浅。
他的贡献逐渐得到行业和国家认可,成为航空工业一线工人中的杰出代表。
2011年,他参加全国青年技能大赛,荣获车工组冠军。
2017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入选“大国工匠”;2024年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这一系列荣誉不仅体现了个人能力的肯定,也反映了国家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在职业选择上,洪家光拒绝了美国企业百万美元年薪的邀请,坚持留在国内继续攻坚。
他专注一线工作,解决了300多项技术难题,革新了200多项工装设备,推动国产航空发动机技术不断进步。
他的经历证明,基层工人只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同样能在高精尖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洪家光不仅自身成就卓越,还积极培养新人,传授经验,确保技术成果可持续发展,为行业持续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洪家光的职业成长历程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和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
通过鼓励一线工人创新、提供资金和荣誉支持,航空工业逐步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激励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他的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也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生动写照,为中国航空工业从依赖进口走向自主可控树立了典范。
结语
洪家光从一名普通初中生成长为国家级技术专家,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基层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巨大潜能。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实践探索和无数次试错,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化提供了核心支撑。
洪家光拒绝国外高薪诱惑,扎根国内一线,带领团队持续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他的经历提醒我们,技术突破不仅仅依赖高学历,更需要执着、专注和长期的实践积累。
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将因像洪家光这样的一线创新力量而更加坚实、更加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