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生活中秉持着“多个朋友多条出路”的原则,无论何时都很喜欢交朋友。
但人心叵测,有些关系表面和睦,背后都是算计。
年过半百临近退休,这个年纪,该学会对身边人做减法公式了。
有些人,既然合不来,能不见就别见,尤其是这三种。
01 对人生充满抱怨,消耗的人
《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说:“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
而感受抱怨,其实是最消耗精气神的。
张阿姨的老姐妹孟姨,不管是见面还是打电话,五句话有三句都在抱怨。
“现在工资真低,老板人特别抠,烦死了。”
“女儿结了婚也不让人省心,钱赚不到连孩子也带不好。”
最开始听到这些,张阿姨还会打抱不平,替她出谋划策。
时间久了便发现,孟姨除了抱怨日常的各种不满,根本不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张阿姨则是她发泄情绪的主要出口点。
吸收了太多负能量,张阿姨变得焦虑烦躁,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为了远离这种坏情绪,等孟姨再找来,张阿姨便借口自己有事,连打电话也装作听不见。
经常听别人抱怨,会在无意识中变得和这个爱抱怨的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消极态度。
我们发现这类人后,及时远离,保护自己的情绪空间不被干扰。
人到中年,谁都有烦心的琐事,拒做他人的“情绪垃圾桶”,不要为别人耗费心神。
02 许久不来往,一联系就借钱的人
早年的朋友同学在各自奔生活后,鲜少有时间走动,慢慢地也就不来往了。
对方突如其来的联系,真的是“怀念旧情”,想找你叙旧吗?
许叔叔在家做饭时,被许久没有交集的老同学直接找上门,让他相当诧异。
两人见面不久,老同学就开始卖惨,说自己刚离婚,钱全部分给了前妻和孩子。
随后他又说自己的眼睛坏了,没钱治疗,想找许叔叔借1000块去看眼睛,等有了就还。
许叔叔磨不开面子,将钱借给了这个老同学,谁知对方再不与他联系,更别提还钱了。
许叔叔倍感无奈,只好当拿钱买了经验。
《天道》一书里写到:“一个不熟的人找你借钱,说明他已经把熟人借遍了,除非你不想要了,否则不要借钱给他。”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真正的朋友,会时常联系,相互惦记。
多年不联系,可能是觉得你对他帮助不大,而他突然想起来找你,也只是因为“利用关系”。
即便出手相帮,他也不会念你好,只觉得忽悠成功,平白得了一些好处。
对于这种“陌生的熟人”,远远躲着,既能减少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预防感情受到伤害。
03 永远都在指责贬低、否认的人
我们日常里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不管我们做什么说什么,他都会提出否定的看法,然后各种打压。
老包叔退休后,找了个保安的活计,工作也清闲。
他看到老同学老魏闲来无事,便好心将他也介绍了过去,两人经常值同一个班,老魏还经常蹭他车。
原本想着熟人搭班更轻松,结果老魏上岗后就对他的工作各种指责,说他夜里不该打盹睡觉,被人看到影响不好,还经常吐槽他干了这么多年连看门都不会。
老魏的连续挑错让老包叔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本是找个活儿打发日子,怎么到老魏嘴里,他就变成对工作不负责的态度了呢?
看着老魏上下班都在挑他毛病,老包叔直接向经理申请,调去了别的小区,耳边顿时清静了。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经常否定或贬低他人的人,是为了让自己重新获得优越感,本质上隐藏着自卑和控制欲。
他们并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只一味地打压。
而长期被否定的人,会逐渐丧失“自我价值感”,做什么都变得没有自信,俗称“习得性无助”。
到了老年时期,内心也会变得脆弱,在遭受到心理创伤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治愈。
人过五十,远离否定他人的朋友,多接触一些正能量情绪,让身心都安稳。
该断的关系断了,日子清静,心态也就平和了。
生活是自己的,不必为了世俗之见,不愿舍得情分。
人生下半场,筛选掉不合适的人,才是制胜点。
作者简介:晴安,新媒体作者
平台简介:
顾一宸,青年作家,专注于情感治愈和励志分享,写暖床故事,泼酸辣鸡汤。
著有《如果觉得委屈就成为你想要的光》《我与你的惊喜是刚刚好的相遇》《管他努力有没有回报,拼过才是人生》《写作变现:新媒体爆款高效进阶》等书。
关于文章讲到的观点,你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