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王大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一直在琢磨白天群里传的新闻:低剂量阿司匹林吃十年,癌症风险降了43%。他身边不少朋友,去年体检查出了肿瘤,大家都紧张。看到报道说这是150万人的香港研究,他心动了:是不是明天起,也该和媳妇一起开始吃点阿司匹林防防癌?
这样的提问和困惑,其实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关注。有些人第一反应很激动,觉得找到了“癌症克星”;也有人有点犹豫,担心阿司匹林会不会有副作用;更有人说,这么大的研究,都真实,靠谱吗?研究背后到底什么情况?普通人真的适合长期吃阿司匹林预防肿瘤吗?
最近让大家议论纷纷的这项研究,来自香港一项覆盖了150万居民、长达十年的随访数据。研究对象为50岁及以上的人群,采用日常常见的小剂量阿司匹林(一般指每天75-100毫克),连续服用10年以上。最终结论是:坚持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整体癌症风险比没有服用的人下降了43%!
并且,对大肠癌、胃癌、食管癌这种消化道肿瘤,效果尤为明显。比如,大肠癌的风险下降幅度可以达到近50%,胃癌风险也有明显降低。 这一结论被多家媒体、医学平台报道,也有不少医生出来解读。
逻辑上,阿司匹林的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影响癌前病变、微血栓、炎症微环境,间接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生率。欧美不少指南,也对高风险人群推荐阿司匹林作为辅助预防药物。哈佛、牛津等机构也做过类似规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和香港这份有不少重叠。
数据很美好,现实会不会暗藏隐忧?不少医生都强调,阿司匹林并不适合所有人长期吃。
先说风向标,阿司匹林属于处方药。 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吃。哪怕是低剂量,也有不少注意事项。有几个风险是明写在药品说明书里的,很多人一看就慌了:
消化道出血。这里最要命,一些长期吃阿司匹林的人,胃肠黏膜受损可导致胃出血、溃疡,尤其是上了岁数,有胃炎史、消化道溃疡史、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病的人,风险更高。
出血倾向增加。本来就容易鼻子出血、牙龈出血、月经量多的女性,或术前术后人群,都要格外注意。阿司匹林让血小板活性下降,止血功能受影响,出血时不易自止。
过敏/哮喘人群慎用。极少数人吃阿司匹林会引发过敏反应,包括“阿司匹林哮喘”这样罕见但危险的情况。
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阿司匹林相关出血死亡的比例可达到0.02%-0.5%。虽然看起来比例不高,但千万别觉得安全风险离自己很远。
特别提醒: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佳、做过脑出血、消化道出血、严重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的人,不能随便用。一旦出现黑便、呕血、皮肤大面积出血点,要立刻就医。
世界主流指南和权威专家明确提出,阿司匹林防癌的获益人群有严格筛选标准。
哪些人或能获益? 年龄一般在50-69岁,没有明显禁忌症(比如消化道出血史、哮喘、严重高血压等)。 本身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同时有消化道肿瘤风险(比如家族有肿瘤史、曾经有腺瘤息肉等)。 全部用药,需医生评估风险与获益,不能自作主张。
哪些人不建议长期阿司匹林? 普通低风险人群,没有家族肿瘤史,也没有心血管基础疾病。 老年人体质弱、胃肠道脆弱、有任何出血倾向。孕妇、儿童、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
还有一点大众容易忽略,如果连基础疾病都没搞清楚,千万别“照猫画虎”。香港研究说的,是平均数据,并不等于你个人能同样获益。医生看的是你个人健康和家族风险,不是网上看到别人有效就照搬。
要不要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癌症?建议这样做:年龄50岁以上、确实有高风险,建议和医生面对面详细评估,权威机构一般会评估你的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出血风险,做相应检查。
不能自行买药,每天吃一片。日常保健品和药品差别巨大,有基础病人群更要警惕。
不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动态观察用药副作用。切忌跟风,一定要有医学专业指导。别看到一份大数据研究就照单全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