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纳
老家院角的丝瓜架,是夏日里最随性的风景。竹竿搭起的骨架歪歪扭扭,却总能托住层层叠叠的绿。巴掌大的叶子间,藏着嫩黄的花,早晨开得泼辣,到了傍晚就蔫头耷脑,像被晒倦了的孩童。
丝瓜架也是农家院子里的一道风景。春天,经过几场春雨,丝瓜苗迅速长高,丝瓜的藤蔓慢慢爬上架杆,叶子像黄瓜叶,每个叶片下都开出一朵小黄花,也像极了黄瓜花。当丝瓜结果时,果实长得特别快,几天的功夫,就长得细长,挂在丝瓜架下,长短粗细参差不齐,那纯属大自然精心设计的杰作。
祖母摘丝瓜有讲究,天刚亮就拎着竹篮去架下转悠。她不选那些鼓着肚子的老丝瓜,专挑表皮泛着白霜、捏起来稍硬的,说这样的炒着脆、煮汤鲜。指尖掐断瓜蒂时,会渗出黏黏的白汁,祖母说那是丝瓜的“眼泪”,沾在手上要赶紧洗掉,不然会变黑。
厨房里,祖母处理丝瓜的动作总是慢悠悠的。刀刃贴着瓜皮游走,青绿色的外衣簌簌落下,露出玉白的果肉,密布的瓜瓤像藏着细密的网。她从不把丝瓜切得细碎,总是滚刀块,说这样才保得住汁水。铁锅烧得冒烟,倒少许菜籽油,姜丝煸出香味,丝瓜块倒下去,“滋啦”一声,水汽就冒了起来。
炒丝瓜不用放太多调料,撒把盐,滴几滴生抽,翻炒几下就起锅。盛在粗瓷碗里,绿中带黄,看着就清爽。夹一块放进嘴里,脆嫩中带着清甜,汁水顺着喉咙滑下去,像吞了口夏天的风。有时候祖母会加个鸡蛋同炒,金黄的蛋碎裹在丝瓜上,添了几分醇厚,却丝毫不抢那股清鲜。
我最爱看祖母用丝瓜煮汤。井水烧开,丢几片生姜,丝瓜块丢进去咕嘟几分钟,再撒把葱花,就是一锅好汤。汤色清亮,喝一口,满口都是植物的甘润。祖母说丝瓜是“凉性”的,夏天吃了败火,就像老辈人常说的,过日子也得有松有紧,热辣里总得掺点清爽。
后来在城里的菜市场,也常见到丝瓜。裹着保鲜膜,码得整整齐齐,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有次回老家,清晨被露水打湿了裤脚,站在丝瓜架下看祖母摘瓜,指尖触到那层细密的白霜,才忽然明白,少的是等待的耐心,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自然生长,是烟火气里慢慢熬出来的家常味。
如今,偶尔在厨房炒一盘丝瓜,听着锅里的滋滋声,仿佛又看见祖母站在灶台边,围裙上沾着点点油星,笑着说:“慢点开火,急了就不鲜了。”原来最动人的味道,从来都藏在寻常日子里,像丝瓜的清甜,不浓烈,却能在记忆里,留得很久很久。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林月
美 编:林月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