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黎明村的村民们(从2025年3月开始)近半年以来一直为家门口的道路问题困扰不已。这条主路及分支道路出现多处塌陷,给村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黎明村
据村民反映,这些道路塌陷最早出现在2025年3月份。最初只是零星几处小坑洼,村民们还能勉强绕行。但随着夏季雨季的到来,问题迅速恶化。现在整条主路上已经出现了至少7处明显塌陷,最深的坑洞约10多公分深左右,宽度超过两三米。分支道路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多处路面出现下沉和裂缝。
"我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都要经过这条路,现在简直像是在走地雷阵。"村民惠大爷无奈地说。他告诉记者,上个月就因为天黑看不清路况,电动车前轮卡进坑里,差点摔伤。类似的事故在村里已经发生多起,尤其是夜间出行时危险性更大。
道路问题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上集的各种车辆通行有危也有险,影响农产品运输;快递配送车辆不愿进村,村民只能到驿站自取。
群众实地走访发现,这些道路塌陷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村南头靠近西河道灌溉渠的路桥段、贯穿村中心的主干道路以及通往农田的分支。塌陷原因初步判断与地下管道老化渗漏、路基长期浸泡软化有关。特别是在灌溉渠桥下面以及附近,由于长期渗水,路基已经被严重侵蚀。
"我们向鸣犊街道办反映过多次,每次都说会处理,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村民代表惠女士表示。据她介绍,村民们通过12345市民热线、街道办来访接待等多种渠道反映问题,得到的回复总是说鸣犊街办"已上报区交通局"、"正在等待后续处理、走程序"。而据鸣犊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透露,道路维修需要层层审批,资金到位也需要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长安区首次出现类似问题。去年该区其他街道也曾发生过因道路维修不及时导致的村民投诉事件。当时区政府承诺会完善农村道路养护机制,但从黎明村的情况来看,相关措施落实效果仍有待提高。
道路维修专家指出,农村道路塌陷问题往往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建设标准低,二是养护不到位,三是地下管网老化。要彻底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填补路面,而应该系统性地排查地下管网,加固路基,同时建立长效养护机制。
在社交媒体上,有关黎明村道路问题的讨论也逐渐升温。有网友晒出自己途经该路段时拍摄的惊险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当地知名博主"天眼界"连续发布多条相关内容,呼吁有关部门重视民生问题。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论压力,西安市长安区交通局公路科未作出回应,也无表示,希望将尽快对黎明村道路问题进行现场勘查,制定维修方案。同时承诺会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及时向村民通报整改进展。
但村民们对此仍持观望态度。"我们最需要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空头承诺。"村民惠先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真正重视民生诉求,尽快解决道路安全隐患,还村民一条安全畅通的出行之路。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黎明村的道路问题折射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维护面临的普遍挑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建立更加高效、响应迅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值得各级政府部门深思。
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南边邻村“天王村”以及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比如建立"路长制",明确各级责任人;设立农村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简化审批流程;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同时,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共治格局。
截至发稿时,记者获悉未开始对部分严重塌陷路段进行应急抢修。无进展也让村民们看不到一丝希望,他们但更期待的是系统性、彻底的道路改造工程能够早日实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发生在古城西安东南郊鸣犊一村庄的道路塌陷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小范围的民生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数村民的日常生活。它提醒我们,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上。只有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才能真正赢得民心,筑牢执政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