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提起华为,绕不开两个时间点。2018年冬天,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美国给出的理由是所谓违反对伊制裁。一扣就是三年,直至2021年秋她才踏上回家航班。
漫长的拉锯里,美国一招接一招:先掐芯片供给,封住美国企业对华为的出货;再往上游追,把台积电也堵在厂门口。那几年,华为高端机销量急转直下,很多人以为它要被按在地上。
剧情拐到2023年,Mate60 Pro忽然登场,麒麟芯片回归,自主方案顶上,门店门口重新排起长龙。外界这才发现,断供不等于断路,华为把路自己凿出来了。
进入2024年,国内手机榜单上,华为重回第一,净利润跳到一百九十多亿,收入逼近巅峰年份。
美国国会却还在加码,2023年底通过条款,要求国防部不得与使用华为设备的承包商合作。尴尬的是,五角大楼自己先犯难:非洲、中东不少基地的通信骨架,正是华为建的。
政策和现实撞在一起,裂缝肉眼可见。国会强调安全,军方担心可用。媒体在今年七月又抖落一桩:太平洋舰队某些链路仍依赖华为设备,硬切换会影响指挥调度。
经济学家萨克斯一直当众挑刺,说美国对华为动用长臂管辖,拿孟晚舟开刀,是双重标准;过去从没听说过因伊朗议题去抓一家外国企业高管。
华为这边一边挨打,一边补课:2025年新折叠本抬进店,AI芯片按计划出货,业内估着全年能到七十万片。被逼得越紧,自研动力越硬。国内供应链像鱼鳞一样铺开,中芯国际等伙伴成了关键支点——制程不算顶尖,但产品能跑、能量产、能迭代,已经是另一番局面。
另一头美国那边争吵没停:国会盯着禁令,国防部盘算替换成本;哪边都不想背锅,哪边都不愿松口。
萨克斯的态度很直接:不是安全问题,是害怕对手做大;越是封锁,越是把对方推向自主。2025年春,华为公开新一代芯片工艺和系统优化,实测性能把一些海外品牌按在同一水平线,在网上一度刷屏。
这两年还能看到另一个细节:美国对华为的口子时紧时松。去年五月,一些老牌客户的许可突然被收回,几个月后又传出个别豁免。
可华为已经不给这种风险当回事了。新一代手机、平板、笔记本尽可能用国产零部件,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供应链里谁出状况,方案库里就换谁;原来向外索取的,尽量往内部打磨。
门店里的热度会说话:新机一上,很多城市又回到取号排队的场面。产线端节奏紧,渠道端补货快,自研芯片持续爬坡。你很难说它全无短板,但它确实一步步把无法可用变成够用能用,再往好用耐用逼近。对比之下,美国自己的矛盾却越摆越明:一纸禁令想要体面,战区通信又离不开现成设备;要么吞下效率损失,要么承认现实拧巴。
从通讯走向算力和汽车,华为把摔下来的一口气又接了回去。车载操作系统铺到更多车型,算力平台与伙伴一起做生态,云业务在政企市场站稳脚跟。海外市场里,开放网络、全光接入、私有云方案继续拿单,份额在一些地区压过了老对手。
这段经历像是一本现成的教科书:供应被卡,先做替代;替代能跑,再谈升级。中间少不了弯路,少不了被嘲讽的时间,但方向一旦选准,时间就会给出回报。外部压力推动内部自救,这话很俗,却是真相。
回头看,美国想用断供+封锁把一家企业推倒,结果在很多环节上被自己的系统拖住了腿——全球化架构拆不干净,替换方案也不是一句话。华为则把被动题做成了半道上的主观题:芯片自己造,系统自己打,产业链自己补。
谁都知道,技术对抗不会停止,口水仗也不会结束。但至少眼下的事实已经落在账本上:销售回暖,利润修复,产品迭代不停,队伍没散。制裁没有把它打没,反而逼出了一条更难、也更稳的路。
有人问,华为靠的是情绪还是技术?门店里那股子热闹,情绪当然有,可真让消费者掏钱的,还是信号、续航、影像和系统体验。HarmonyOS大版本连年更新,老机型也在推送,口碑就这么一点点积起来。
车业务里,智能驾驶和座舱联动做成了亮点,供应商体系一起上楼,合作品牌也尝到了甜头。至于海外,禁令多、道路窄,华为换了打法:能卖解决方案就不卖单品,能做本地化就做本地化,和运营商一起把网络从铜缆换成全光。很多国家看重的是性价比和稳定性,这两样恰好是华为的强项。
风吹到今天,故事也更清楚。至于未来会不会再遇险,十有八九还会。但只要工具箱越来越满,遇到新坑就不怕没桥搭。
路还长,风更急,但只要手里有活,心里就不慌,这比什么口号都实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