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变革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国家-单位统包统揽,到逐步引入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再到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从地方统筹到全国统筹,从 “双轨制” 到制度统一,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 - 单位养老(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核心特点是 “城乡分割、单位负责”。城镇方面,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企业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金,国家作最后兜底,形成覆盖企业职工的保障体系。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有相应的退休金制度,退休待遇与工资和工龄相关。农村方面,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无子女的老人由农村合作社通过 “五保” 制度来保障,土地养老与 “五保” 供养相结合。此阶段存在覆盖窄、单位压力大、城乡差距大的问题。
二、市场转轨时期:制度改革探索(改革开放至 2007 年)
(一)社会统筹阶段(1984-1991 年)
1984 年起,全国开始试点并全面推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推广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集中多单位基金区域内调剂,解决 “单位效益影响待遇” 问题;1986 年,在劳动合同制工人中实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1991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 “国家、企业、个人三方缴费” 原则,标志养老保险从 “单位福利” 转向 “社会责任”。
(二)统账结合阶段(1991-2000 年)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 “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 模式(统筹部分互助共济,个人账户个人积累);1997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模式。
三、创新发展时期:制度完善与公平升级(2008 年以来)
(一)城乡居民养老统一(2008-2014 年)
200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 时代开始,(个人缴费 + 集体补助 + 政府补贴)。2011 年,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非企业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了制度设计。2014 年两者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无业人群制度公平。
(二)“双轨制” 改革(2015-2024 年)
此前企业职工缴费参保、机关事业单位免缴费(待遇与工资挂钩),差距明显。2015 年《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落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统一 “统账结合” 模式(单位缴 20%、个人缴 8%),待遇与缴费挂钩;2024 年起,两类退休人员养老金统一按 “定额 + 挂钩 + 倾斜” 调整,彻底解决 “双轨制” 问题。
(三)制度深化与多层保障(2015 年以来)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如企业缴费比例降至 16%),2017 年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2022 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上线,跨区域调剂基金,解决 “地区失衡”;2024 年提出发展 “基本 + 补充 + 个人” 多层次体系,满足差异化需求。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节点时间轴
总的来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从 “只保障一部分人” 到 “所有人都能参保”,从 “制度分割” 到 “全国统一”,从 “单一保障” 到 “多层支撑”,慢慢建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未来,随着多层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全国统筹的深化,养老保险制度在 “保障老百姓养老、促进公平、应对老龄化” 方面,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标注来源:企业员工特别关注
社保在线服务
微信搜索关注“企业员工特别关注”社保服务平台,快速查询社保卡密码,查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个人账户余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