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这次要介绍的区划名称为“海庙社”,位于明清时期掖县(现莱州市)的辖区内。
在明清时期,掖县实行“乡、社”制(另有四关四隅),县下设乡,以乡领社。至清代中期,共设有七乡、八十三社。“海庙社”具体属龙德乡管辖。
“海庙社”是一个地理指向比较明确的区划,其名称中的“海庙”,指的就是有名的东海神庙,可惜经过历史变迁,其原貌不存,仅余遗址。
关于东海神庙的基本情况,当地莱州市官方资料记载道:东海神庙遗址位于永安路街道海庙姜家村西北,南邻海庙于家村,西南有海庙港,西、北为莱州湾,东、南为平野良田,在遗址东侧南阳河流经此处。东海神庙为我国历代封建朝廷帝王祭海之地,自隋至清修造不辍,……建有庙门、正殿、寝殿、廊庑、钟鼓楼、碑亭、御书亭、石坊、望海楼等。俱重檐累拱,五彩绘画,壮丽肃然……今遗有坊座、石狮、残墙、土垣、土台、房基、残碑、碑首、龟趺、柱础、砖瓦等建筑残件。
在古代,东海神庙长期是朝廷钦定的祭祀场所,因此地位超然。受此影响,其周边不少自然实体和村庄也采用“海庙”之名。比如,附近的海口在老县志中旧称作“海庙(海)口”,后来在此修建的渔港也称作“海庙港”。至于村庄,现莱州市共有4个村庄以“海庙”为前缀,分别是海庙于家、海庙姜家、海庙孙家和海庙坡子。
(▲名带“海庙”前缀的四个村庄的位置示意)
由于清代各版本的《掖县志》中只提到海庙社的名称,而并没有详细记载其辖下村庄的名录,因此笔者暂不知晓海庙社的精确范围。但通过逻辑分析和参考民国《四续掖县志》的相关信息,也可管窥海庙社的大致规模。
在《四续掖县志》收录的清宣统二年自治划分十三区领社及村名数表中,提及“海庙社”共辖十三村,这多半就以先前乡社体系下的区划为基础(不排除有微调)。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实行区乡制的背景下,掖县还在设立过一个“海庙乡”,共管辖4个村,即(海庙)姜家、于家、孙家和小周家。按照常规逻辑推断,以上四个村庄加上海庙坡子村,应当是旧时海庙社的核心区域,而周边与之毗邻的村落,也大概率属于海庙社管辖。只不过限于资料,目前无法逐一确定。
由于地处滨海区域,在历史上,“海庙社”辖下民众外出闯关东者不在少数。前段时间,笔者接触过一位于姓闯关东后人,其家族传下来的关键祖籍信息即是“掖县海庙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