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wi Gao
什么都看,什么都吃,电影和饮食一样,杂食但不将就。比起强烈风格的视听呈现,更关注那些隐藏在美学形式中的乌托邦设想,看它们如何映照现实,又如何与日常悄然关联。
《同甘共苦》(Together)是一部在形式和主题上都极具实验性的影片,它通过独特的影像隐喻与叙事结构,向观众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在一个高度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中,孤独几乎成为普遍体验,那么“在一起”究竟意味着什么?
《同甘共苦》电影海报
影片的开头就以极为细腻的视觉处理点出了这一主题。
发行商的字幕首先呈现出上下重影的状态,随后慢慢叠合,而标题“Together”则是由左右分离的字母逐渐连成一体。这种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融合,既是对标题的字面解释,也是影片在符号层面对孤独与连结问题的预告:Together,不只是“在一起”,而是“如何在一起”。这一主题在影片细节中不断被强化。比如女主最喜欢的歌曲是 Spice Girls 的《2 Become 1》,从“二”到“一”的转变看似是一种浪漫修辞,但在影片的语境里,它同时也是对个人主义孤岛式存在的回应:当孤独成为常态,二者如何在差异与依存中生成一个新的整体,便成为影片的叙事母题。
《同甘共苦》电影截图
影片先以“狗”的失败开场。在片头,搜救人员的两条狗在饮下神秘洞穴的水后彼此沉迷,直至最终彻底融合成畸形的怪物。这一幕明显致敬了约翰·卡朋特的《怪形》(The Thing),同样是狗,同样是身体畸变的拼接。然而,《同甘共苦》并不是一部追求克苏鲁式恐怖的电影,而是借狗的失败融合来提示:单靠肉体的结合,并不能真正成就“在一起”。这一隐喻自然让人联想到伊藤润二的漫画《众人都是孤独的》:人类被粗暴地缝合在一起,以抵御孤独,但即便身体紧密相连,他们依旧无法摆脱精神的荒凉。影片里的狗与伊藤润二笔下的缝合人群,揭示了同样的困境:肉体的连结并不意味着精神的契合。
《怪形》电影海报
或许人类会傲慢地认为,狗的失败在于它们缺乏灵魂与思想,那么影片中后续失踪情侣同样畸形的融合则彻底否定了这种幻想。他们的结局恰恰说明:即便是拥有思想的人类,也无法仅凭身体的黏合来保证关系的圆满。过度亲密可能导致个体的消失,而抗拒亲密关系又可能导致关系的瓦解。
谢德庆的行为艺术《绳子》为这种悖论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看似是亲密的极致,实则走向关系的崩解。他与艺术家琳达·蒙塔诺用一根八尺长的绳索拴在一起整整一年。他们始终共处,却被禁止发生身体接触。在实验结束时,两人皆表示此生不愿再见。这种“过度靠近 → 极端疏离”的轨迹,正是影片中失踪情侣的宿命写照:他们的融合并未带来完整,而是将差异推向无法调和的断裂。
谢德庆、琳达·蒙塔诺 《一年行为表演1983-1984》(绳子)
影片中的邪教段落更进一步揭示了“在一起”的文化根源。
邪教成员讲述了一个源自柏拉图《会饮篇》的神话:人类原本是由两个身体连在一起,后来被宙斯劈开,因此终生都在寻找失落的另一半。这一叙事在西方语境中流传甚广,构成了个人主义社会下对“完整自我”的浪漫化想象:个体本是缺失的,必须依靠找到另一人来补全。影片将这一神话挪用进邪教仪式之中,揭示了其危险性:一旦把“在一起”神化为宿命,就会忽视个体的差异与拒绝的可能。狗和情侣的失败正是这种观念的反讽。
如果说狗与失踪情侣的失败揭示了传统‘肉体合一’的困境,那么男女主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路径:他们一开始同样谨慎保持距离,但在差异与流动中逐渐找到新的共生方式。他们一开始刻意避免身体接触,仿佛在重演谢德庆《绳子》的“不能碰”规则:一旦靠近,个体就会被消解,他们就会粘在一起。但随着剧情推进,他们的对话常常被长镜头静静捕捉,镜头不再急促切换,而是缓慢推近,暗示从防御到接纳的心理转变。
《同甘共苦》电影截图
而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两人情感态度的变化,也体现在导演对性别特质的重新编排上。
影片刻意让他们的性格与社会性别期待发生错位,从而打破传统关系中“谁依附谁”的逻辑。女主独立而主动,甚至在片头倒转传统地向男主求婚;她有事业,也不愿完全顺从。男主则兼具莽撞与敏感,一方面有男性化的冒险冲动(进入挂满铃铛的树林、贸然饮下洞穴水),另一方面又展现出被刻板印象为女性化的脆弱与神经质。这种互换与混合,使他们的关系摆脱了传统性别分工的依附逻辑,而正是在这种不断流动、互相渗透的关系模式中,影片将两人的结合推向了一个超越爱情叙事的层面。
也正是在这种关系的“流动性”中,影片的主题完成了转向。
它所指向的核心并不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而是一种“后人类”的共同体想象。狗和情侣的失败表明传统的肉体合一无法成立,而男女主的最终成功则更像是一种菌丝网络般的共生:他们仍是个体,但通过相互渗透、依存而生成新的整体。这种“菌菇社会”的隐喻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独立个体观,提出了一种更为激进的共生模式: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共享、共存、共生”。
在这一点上,影片与安娜·辛格在《末日松茸》中提出的“共生的缠绕”不谋而合。松茸依赖菌丝与植物、土壤、微生物的复杂网络而生,它的存在说明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所有生存都建立在关系与依赖之中。
《末日松茸》译本封面
影片中的融合正是这种菌丝式的“缠绕”(entanglement):不是补全,而是共生;不是消失,而是缠绕。尤其是在当代西方社会高度推崇个人主义与自主性的语境中,这种“菌丝式的共生”显得尤为挑衅。它不仅挑战了浪漫主义叙事中“寻找另一半以求完整”的柏拉图式逻辑,更动摇了现代社会以独立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影片暗示:真正的“在一起”并不是个人的丧失,而是在差异中维持张力,在关系中共同生成。
影片结尾,男女主在神秘力量的吸引下逐渐靠近,但就在即将“被迫融合”的瞬间,外力突然消失。随即男主跪下求婚,这一幕既呼应了片头女主的求婚,又留下了模棱两可的空间。与其说这是煽情的叙事安排,不如理解为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外力的牵引:真正的“together”,不是被迫吸引,而是主动选择靠近。在这一刻,他们实现了内在的契合,外力才因此失效。
《同甘共苦》电影截图
最终在女主最爱的歌曲《2 Become 1》的融合下,男女主融合的新个体并非彻底抹平差异,而是既保留了女主的特质,又容纳了男主的性格。表面上这似乎印证了柏拉图式“找到另一半以恢复完整”的浪漫叙事,但实际上导演其实完成了一次颠覆:这种合体不是消解差异,而是在差异中保持张力,通过彼此交织生成新的整体——一种更接近菌丝网络的共生,而非浪漫主义的圆满。
因此,《同甘共苦》在“爱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一起”不再只是爱情叙事的延续,而是一种对“后人类共同体”的实验性想象。影片让我们重新思考:在个人主义盛行、孤独几乎成为普遍经验的当代,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通过寻找“另一半”来补全,还是可以像菌丝一样,在差异与依存中生成新的生命形式?或许,“在一起”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抵达完整,而是在持续生成的关系中,发现超越个体的可能。
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可持续与安全并行
幼年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当两颗心灵开始颤动
剧情版《里斯本丸沉没》?事实并非如此
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Kiwi Gao
排版:Evonne Dong
责任编辑:陆泫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