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能进工厂当工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为什么荣耀?因为当工人太赚钱了,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当工人。
1990年,深圳工厂的工人月工资少的有四五百元,多的甚至可以达到800至1000元。深圳凯达厂的女工加班多的甚至可以拿到1700元。而那一年,北京市的人均月工资是221.08元,在很多县城和乡镇,很多人一个月能领的薪水才几十块钱。
这时候哪怕你没有任何学历,只要你敢离开家乡,到深圳工厂里打工,一个月就能拿到手四五百元甚至1000多元的工资。你对这样的工厂有什么感觉?当然是极其强大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了。你恨不能在这样的工厂里呆一辈子。万一厂子不在了,你的幸福生活也就随之没了。
那个时候,台湾工人的工资破万元人民币,美国工人的工资破2.5万,资本家觉得到大陆开个厂,用四五百元就能招到一名合格的工人,真的是上天的恩赐。但是对大陆的农民工来说,能找到一份四五百元的工作,同样也是上天的恩赐。
因为在其他地方,他们根本找不到如此高薪的工作,人的幸福感是比出来的。我只要比周围其他人的收入高,我就很幸福。在深圳工厂打工一年,回老家就可以盖新房买彩电。在同村人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你的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模范效应的带动下,大量的农民工潮水一样涌入了深圳。那个时候工厂招工可严格了,外面一堆工人排着队等着进场,招工条件比很多国家的招兵还要严格。只要25岁以下的,只要长相端正的,不能近视,必须有健康证明,不能有乙肝,女不能低于1.55米,男不能低于1.65米。在都没有学历的基础上,应聘人数又过多的情况下,只能凭外貌去刷人了。
那时候的工厂里面有好多20岁左右的漂亮小姑娘当女工,吃苦耐劳,每天工作12小时,30天无休,照样一堆人涌进来应聘。招工难不存在的,而且来的工人都非常优质,特别听话,特别好管理。这样的日子至今仍然被很多工厂主所怀念。
今天的中国工厂很多工人却不够了。大量的工厂开始抱怨招工难,这样的新闻每年都刷屏。为什么招工难?因为待遇低呀。很多企业招聘时给出了4000至7000元的工资,实际背后是个潜台词,就是计件,不交社保。
熟练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眠不休,才能拿到这么多工资,新人根本拿不到,而且就连这样的工作机会,也不是月月都有,旺季的时候才有那么多活。淡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3000就谢天谢地了。
什么叫好工作呢?工作时间从早上10点到晚上12点,每天加班别太长时间给自己一点休息时间,这就叫好工作了。这已经远远超出996的范畴了,而且从事的还都是体力活。这是一家典型的深圳工厂招聘通知,每月22天工作有双休,每天干8小时。这些法律规定的权利我都给你,但你的工资只有2200元,想要更高收入也可以,加班就行。工作日加班每小时17.5元,周六周日加班每小时24元,月综合工资4000至6000元。
当然,肯定是没社保的,如果还额外给社保,招聘通知里一定会郑重地写上,而且还有黑色加粗,这是行规。
我粗粗算了一下,每个月差不多要加班100个小时,工资才有4000元。如果要6000工资,那要加班200个小时。很多人不知道加班100小时和200小时是什么概念,来,我给你算一算。
假设一个月30天无休的话,加班100小时,代表你每天加班3.3个小时,加上本来的8小时,你要工作11.3个小时。如果加班200小时,那代表你每天要加班6.6个小时,加上原来的8小时,你要工作14.6个小时。当然,周末没有那8小时可以把数据给拉平一点。
综合起来,想拿到无社保的5000收入,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跑不掉的。这是另外一家深圳工厂开的工资,高了不少,但大家的2200底薪是不会变的。唯一涨价的就是加班工资,招聘通知上给的工资是理论上的全年最高月薪,而不是一定给你的月薪,这也是行规。
与此同时,当一个外卖小哥每个月拿到4000以上是非常轻松的,勤快的人甚至可以拿到8000甚至1万的收入。同样是计件工作,当外卖骑手明显好过去工厂当工人,至少当骑手不存在淡季还是旺季,一年到头都是旺季。这份收入很稳定,因为天天都有人在吃吃吃。因为外卖骑手的崛起,工厂招工明显难了。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靠工厂赚到了太多的财富,所以很多中国人认为去工厂当工人才是正道,而去当外卖骑手则是歪门邪道,甚至连大型媒体也都抱有如此倾向,但实际情况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我们看看招工现场就知道了。
你看看下面这张图,你觉得图里面的是老板还是打工仔呢?
图中的这些人是正儿八经的工厂老板,工厂不愿意培训生手,哪怕是简单的流水线培训都不愿意做,只要熟练工。所以手里才会拿成品衣服,意思是,我只要做过这种衣服的工人,进厂就必须能用。这就是你们印象中的嗜血资本家的招工现场。他们的身家可能还不如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程序员。别看他们钱少,养的工人可不少,厂里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贡献了我国大量的就业岗位。
至于这些工厂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水准,你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差。连招工都要亲自出马,你觉得这样的老板会养技术员研究技术吗?这样的工厂当然是血汗工厂,但并不怪老板黑心,因为他自己都快成血汗老板了。技术能力低,盈利能力差,他只能这么干,没别的办法,给工人的工资已经是他能承受的极限了。
我国近些年谋求的产业升级转型,实际上,就是要发展高科技工厂,淘汰掉这种低端工厂。给欧美当代工厂前途停滞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国台湾。1990年,台湾区区一个小岛GDP居然达到了整个大陆的44%,换算成人均,那差距简直大的恐怖。很多台湾人看不起大陆人,就是这段时间养成的优越感。
1996年,台湾劳工的平均薪资就达到了43000新台币,当年的汇率是27新台币兑1美元,也就是说月薪差不多相当于1592美元。随后的20多年里,台湾的GDP逐步增高,但劳工薪资增长并不大,甚至可以说趋于停滞。
2018年,台湾的劳工平均薪资只有49989新台币。当年的汇率是31台币兑1美元,台湾劳工的平均薪资是1612美元,和22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差别。结合美元自身的贬值,台湾劳工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越过越差。
1996年,台湾劳工平均工资破万,北京的平均工资为798元,全国平均更低,双方的薪酬差距是10至20倍。但2018年,全国随便一个城市拽出来,月薪低于3000,都基本招不到人。双方的平均薪酬差距已经缩小到30%至50%。如果只把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拿出来和台湾比,那差距更小。
实际上,中国人现在看不起工厂开出的四五千月薪,但这份收入已经很高了。在我国雇佣一名工人的价格可以在泰国雇佣1.5个人,在菲律宾雇佣2.5个人,在印尼雇佣3.5个人。你天天羡慕美国人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泰国人其实也很羡慕你。
在90年代,出租车司机每个月的毛收入能有上万,扣掉各种费用,一个月净赚到手能有七八千。在那个年代,你去工厂打工能发财,开出租车更能发财,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年代,工厂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你现在眼里所谓的低端工厂、血汗工厂放到上世纪90年代,那就是最顶端的高级现代化制造业。在中国最顶级的高科技工厂里上班,工资能不高吗?肯定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啊。那时候工人的幸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有多高,而是因为其他行业的收入太低了,衬托出来的幸福而已。
而出租车司机为啥能有那么高的收入?很简单,那年代没几个人会开车。会开车这门技术就代表了高端生产力,他当然能拿到高收入,只有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带来高收入,只有手握最先进技术的人才能拿到高收入。所以我国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转型高端制造业。因为目前低端制造业的增长已经到天花板了,换神仙过来管理都没用。
马农为什么那么高收入,直追欧美平均薪酬?很简单,整个行业能赚钱,具备极高的生产力,会的人又不多,从业人员的工资当然高。如果我们每一个工厂都能像下面这个自动化码头一样,只需要配备少量的操作人员,那整体生产力必然大幅提升,生产力上去了,盈利自然就上去了。有了盈利,自然可以发更高的工资。
但是普及了机器人,低端岗位不就没人了吗?连工作都没了,哪里还有工资。那种在流水线上像个机器人一样不断拧螺丝的低端岗位,确实是没了。但是你想过没有?生产机器人的工厂却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这就是制造业转型,这就是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国人不应该像个机器人一样,天天待在流水线上不断拧螺丝,而是应该从事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工作。通过一代代的教育投入和产业升级,慢慢淘汰掉低端工作岗位,同时,把大量的中国人培训成高薪的、手握尖端技术的研发人员。
很多新闻吐槽中国工人的工资高,说,中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工资水平正在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这一点,我非常不同意,在我看来,正是中国经济日益增长的竞争力,才抬高了中国民众的工资水平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