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我泪流满面:这书里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文 | 阅微
“我们都在努力地扮演一个正常人,却忘记了,没有谁是完美的。”
深夜,当你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或终于安顿好熟睡的孩子,拖着疲惫的身体瘫坐在沙发上,看着眼前的“一地鸡毛”,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和无力感时,你是否也曾想问:我这么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是不是也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戴着坚强的面具,在职场上独当一面,在家庭里温柔周全,却在无数个独处的瞬间,被突如其来的焦虑、疲惫和自我怀疑吞噬?
我们似乎都在同一个漩涡里打转——忙碌、消耗、试图掌控一切却常常失控,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被看见,却又害怕展示自己的脆弱。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那么,[美]洛莉·戈特利布的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或许正是你此刻需要的。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而犀利的智者,它不是要给你什么“成功秘诀”或“终极答案”,而是告诉你:亲爱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痛苦、你的挣扎、你的不完美,都如此真实且普遍。
这本书带给阅微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坦诚,揭开了心理咨询室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光鲜生活背后,同样饱受困扰的灵魂。更特别的是,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本身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而这本书记录的,不仅是她对四位典型来访者的诊疗过程,还有她自己在经历人生变故后,不得不去寻求另一位治疗师——温德尔帮助的故事。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摸索前行、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样子。
卸下“正常”的假面:原来,“有问题”才是常态
初读此书时,我便被洛莉的勇气深深打动。一个拥有多年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当自己的人生突然坍塌时,她没有选择硬扛或自我治愈,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带着自己的困惑、痛苦和防御,走进了温德尔的咨询室。
这本身就打破了一个普遍的认知——心理治疗不是只给“有病”的人准备的,它更像是一个灵魂的加油站或维修站,帮助那些在生活中“卡住”的人,看清脚下的路。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洛莉笔下那几位鲜活的来访者故事:
- 约翰,那个自大、成功的“好莱坞制片人”:他看似拥有全世界,却在突如其来的婚变后,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阅微看到他如何在治疗中一点点剥下伪装,露出那个渴望被爱、害怕失败的小男孩时,不禁心头一紧。这像不像我们有时在职场中,为了显得“专业”、“强大”,不得不隐藏自己的不安和无助?我们努力扮演着“职场女超人”,害怕一旦示弱,就会失去一切。
- 丽塔,年迈、总是抱怨的奶奶:她仿佛困在了过去,沉浸在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不满中。然而,在治疗中,我们看到她如何逐渐面对失去的痛苦,并寻找在有限生命里重拾意义和连接的可能。丽塔的故事,让阅微想起了我们许多宝妈姐妹们。成为母亲,固然带来巨大的幸福,但有时也伴随着对失去自由、失去自我身份的“哀悼”。如何在这种角色转变中找到新的平衡和意义,是许多人默默承受的议题。
- 朱莉,年轻、被诊断患癌的新婚妻子:她的故事充满了悲伤与无奈,生命在最美好的时刻被按下暂停键。但在与死亡直面的过程中,她对生命、爱情、活在当下的理解,却给所有人以启迪。她的脆弱和坦诚,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绝望的境遇下,人依然可以展现出令人动容的生命力。这对于那些在生活中遭遇重大打击、感到前路茫茫的姐妹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撑。
当然,还有洛莉自己,那个坐在温德尔对面,时而抗拒、时而敞开、一点点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和恐惧的治疗师。她关于“痛苦”、“选择”、“改变”的内心剖析,是如此真实,真实到让你觉得,她就是那个坐在你对面的朋友,向你吐露心声。
这本书没有回避痛苦,它告诉你: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必修课。但 suffering(煎熬、受苦)是选修课。我们无法选择不经历痛苦,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如何与之共处,以及是否允许它定义我们。
【金句闪光】“我们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怪胎,却发现我们都有同一个身份:人类。”
这句话,仿佛一声温柔的叹息,又像一个温暖的拥抱。它告诉我们,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恐惧、那些难以启齿的挣扎,并非你一个人独有。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经历着相似的潮起潮落。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的开始。
疗愈的不是“问题”,而是我们与问题的关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并非要教你如何“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疗愈的过程,更在于理解和调整我们与问题本身的关系。
温德尔对洛莉,以及洛莉对她的来访者们所做的,并非直接给出答案或建议,而是帮助他们看见:看见自己的防御机制,看见那些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看见那些隐藏在“正常”表面下的真实情感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书中描绘的来访者们,他们最初带着各种各样具体的“问题”来:婚姻危机、职业瓶颈、家庭矛盾、对死亡的恐惧……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这些外在的问题往往指向更深层的核心:对失控的恐惧、对不被爱的担忧、对被抛弃的焦虑、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作为职场女性或宝妈,我们是不是也常常专注于解决表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搞定难缠的领导?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我们花大量精力去寻求外部的方法和技巧,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对领导的评价如此在意?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会让我如此焦虑?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这本书教会阅微我的是,看见那些隐藏的“为什么”,比解决表面的“怎么办”可能更重要。温德尔没有告诉洛莉如何“挽回”一段关系,而是引导她去探索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模式、自己的恐惧、以及她在这段经历中可以学习和成长的部分。
【值得收藏】“没有人能完全修好另一个人,我们只能修好自己。”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残酷,却充满了力量。它提醒我们,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伴侣、孩子、父母、领导)往往是徒劳的。真正的力量在于转向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接纳自己,去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证明,当你开始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真相,哪怕那个真相并不美好,改变也就随之发生了。这种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神奇出现的,它是一个缓慢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勇气,需要耐心,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比如咨询室,或者你愿意全然信任的朋友)去承载你的脆弱和探索。
温德尔对洛莉的耐心倾听、适时挑战、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的“聊聊”关系是多么宝贵。在这样一个关系里,你可以不必伪装,不必承担评判,只需真实地存在,然后一点点地找回与自己内心的连接。
疗愈之后:带着不完美,温柔而坚定地前行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不是一本给你打鸡血的书,它不会告诉你“你必须变得更强”、“你要战胜所有困难”。相反,它充满了对人类脆弱性的理解和同情。
它让你明白,感到迷茫、焦虑、疲惫,甚至有时想要放弃,都是正常的。这些情绪不是你的敌人,而是内心的信号,它们在试图告诉你一些事情。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学着去倾听这些信号,而不是粗暴地将它们压制或赶走。
书中,无论是洛莉,还是她的来访者们,最终都没有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约翰依然需要学习如何与人建立健康的连接,丽塔依然要面对衰老和失去的现实,朱莉也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而洛莉自己,也只是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洛莉”。
真正的疗愈,不是抹去所有的伤痕,而是学会带着伤痕,依然有勇气去爱、去生活、去感受。它不是让你不再感到痛苦,而是让你在痛苦来临时,拥有更多内在的力量和弹性去应对。
读完这本书,阅微我不禁想,我们这些身兼多职、扮演着女儿、妻子、母亲、员工等无数角色的女性,是不是最需要这样一面镜子,和这样一个“聊聊”的空间?
我们总是在付出、在给予,在努力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却常常忘了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去看见自己的需求,去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你停下来,向内看,去理解那个一直以来都在为你努力的自己。邀请你允许自己不必永远坚强,允许自己寻求帮助,允许自己在疗愈中变得更完整,而不是更“完美”。
愿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力量和慰藉。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个可以放心“聊聊”的人,卸下防备,真实面对自己,然后带着那份不完美的勇敢,温柔而坚定地走下去。
【互动环节】
读完这篇文章,或是这本书,哪个瞬间、哪个观点最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某个时刻,特别渴望“找个人聊聊”,却又犹豫不决?欢迎在评论区和阅微分享你的故事、你的困惑,或者你由此获得的任何感悟。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对你有启发,不妨也分享给你身边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