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欧盟的经济体量和军工实力跟俄罗斯已经很悬殊了。现在,欧盟的经济规模直接碾压俄罗斯,军工能力也翻了几番!这场仗打出了俄罗斯的疲态,更打出了欧洲的底气,俄罗斯再不停战就要人财两空了!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三年多。表面上看,战场还在拉锯,俄罗斯还在推进,但细看背后的数据,已经能看出谁在吃紧,谁在发力。
别看俄罗斯还在硬撑,欧盟这边的底气,其实是越来越足了。经济、军工、外交,每一项都摆出了实打实的实力。而俄罗斯,正在一步步陷入“打不赢、退不下、拖不起”的困局。
冲突之前,俄欧之间的经济往来其实非常密切。
2013年,双边贸易额高达3930亿美元,欧盟占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战争打响后被彻底打破。
到2023年,俄欧商品交易额骤降至890亿欧元,直接缩水了三分之二。
欧盟在能源方面也硬生生地“断了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率从原来的33%降到了13%,转而从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份额从12%涨到了22%。
这背后是巨大的经济代价,但欧盟咬牙挺了下来,能源结构开始更加多元,也为长期独立打下了基础。
而俄罗斯那边,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战争爆发后,西方制裁接踵而至,外汇减少,投资缩水,经济压力一天天加重。
2025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只有1.4%,是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下调了对俄罗斯全年增长的预期,只剩0.9%。
能源出口作为俄罗斯经济的“顶梁柱”,也因为西方的限价政策损失了大约50亿美元。俄央行行长直接说,经济已经逼近“产能边缘”,这话听着就不轻松。
再看军工,欧洲不是没短板,但速度确实快得惊人。比如弹药生产,2023年还捉襟见肘,到2025年底,年产量预计能达到200万发,整整是两年前的六倍。
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一家公司,就把目标定到了700万发。北约成员国也纷纷加码军费,总支出到了3260亿欧元,德国还计划在2029年前把国防预算提到1530亿欧元。
这些数字说明,欧盟已经不只是靠美国“撑伞”,而是真的在“自己造伞”。
俄罗斯当然也没闲着,2025年预计要生产1500辆坦克、3000辆装甲车,还有上百枚伊斯坎德尔导弹。
弹道导弹年产量也能达到840到1020枚。看起来数字不小,但问题是,消耗更快。
英国方面估算,俄罗斯军队的总伤亡已经突破100万人,阵亡25万,受伤70多万,每天平均要损失1220人。这种消耗速度,连苏联都扛不住,更别说现在的俄罗斯。
军事上,俄罗斯目前控制乌克兰大约19%的领土,但推进速度明显放缓。虽然五路集团军同步推进,乌军防线也有松动,但俄罗斯的“挤压-消耗”战术并没有带来决定性胜利。
而乌克兰那边,虽然获得了西方援助,但内部矛盾也在放大,防守压力越来越大。
欧美之间的支持节奏也在变化,尤其是美国,国内政治分歧让援乌资金批得越来越慢,舆论也从“击败俄罗斯”转向了“寻找和平出路”。
就在8月15日,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与普京见了面,虽然没谈出什么结果,但特朗普明确表示,希望乌克兰放弃收回克里米亚和加入北约的目标。
这话里话外,其实就透露出一个信号——西方也在找台阶下。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说得很直接,欧盟不会被边缘化。既是喊话俄罗斯,更是给自己打气。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俄罗斯的困境正在加深。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受限,国际孤立加剧,再加上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已经构成了多重压力。
如果再继续拖下去,俄罗斯不仅赢不了,反而真的可能“人财两空”。
而欧盟这边,虽然也有能源转型的阵痛、制造业成本的压力,但整体方向是朝着“更自主、更强硬”在走。
所以这场仗,打到了今天,已经不只是拼枪炮,更是在比谁能扛得住。欧盟靠着经济实力和军工扩张,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
而俄罗斯,虽然还在战场上推进,但背后的代价越来越大。未来的走向,可能不再是靠谁打得过,而是看谁先撑不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