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这些年总爱在文化遗产申报上搞小动作,把一些和中国历史纠缠不清的东西包装成自家独有,端午祭、泡菜啥的都抢着上榜,闹得民间意见不小。
谁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直接当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的主席国,这下子规则话语权抓在手里,韩国那些模糊不清的申报项目立马就碰壁了。
说起来,这公约本来是针对非法贩运文化财产的,我国推动了更严的遗产认证机制,韩国一下子栽了跟头。
拿江陵端午祭来说,2005年就成功入遗了,韩国强调这是他们本地祭祀活动,和中国端午节不一样。
可我国有战国时期的文献记录,端午习俗早就在中原流传开来,韩国版本明显受了影响,却在申报时只谈自家演变,没提源头。
这不光是端午,泡菜制作技艺2013年也上榜了,韩国说这是他们家庭传统,原料和工艺独一无二。
但中国古籍里早有腌渍蔬菜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实物比韩国最早的记录还早上千年。
儒学书院2019年申遗成功,韩国河回村的那些建筑,斗拱结构和山西古塔高度相似,受宋明理学影响深,却被韩国改名叫新儒学书院,像在重新定义历史。
大木匠技艺,本质就是榫卯结构,中国河姆渡遗址七千年前就有痕迹,韩国却换个名字申报,还用类似中国古建的画面做宣传。
阿里郎民歌也一样,韩国在材料里加了战争离散家庭的元素,制造情感价值,可背后的文化脉络和中国民歌有交集。
这些项目一上榜,韩国经济收益大增,河回村游客从十万蹿到八十万,周边摊贩生意火爆。
可这对文化源头国来说,韩国这些操作,本质上是经济驱动下的包装游戏,不尊重历史连续性。
我国自1989年加入1970年公约,就一直积极履责,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今年3月,修订的文化财产保护法生效,明确国家对失踪文物的追索权不受时效限制。
这法子一出,等于给海外流失文物回国铺了路。
2025年5月19到20日,在巴黎开的第八届缔约国大会,中国首次当选主席国,杨新育大使担任主席。
她在会上领导协调,确保会议高效推进,还推动了多项决议。公约本来重点是打击文物走私,可作为主席国,中国的话语权加强,能引导议题向文化遗产认定延伸。
杨新育强调要加严原属国认证,要求申报方提供完整历史文献和传承链条,不能靠宣传蒙混过关。这直接影响了非遗项目的审核机制,韩国那些有争议的项目,就得面对更严格的审查。
大会刚结束,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5月30日就向联合国提交了137项证据,针对韩国五项非遗项目指出文化溯源争议。
包括泡菜、江陵端午祭、燃灯会、大木匠技艺和阿里郎。
这些证据系统反驳了韩国的原创主张,联合国评审专家一看,韩国材料缺乏历史连续性,明显有挪用痕迹。
7月15日,教科文组织裁决出来,直接把泡菜、江陵端午祭、燃灯会三项列入待撤销名单,9月大会正式除名。
大木匠技艺和阿里郎进入三个月复核期,翻盘希望渺茫,可能降级为中韩共享遗产,由中国主导保护规划。
韩国还得向教科文组织缴2.3亿美元补偿金,并被列入文化诚信观察名单,未来十年申遗项目需双重审核。
联合国这裁决,标志着文化保护进入科学实证时代,韩国系统性挪用行为失败,中国则捍卫了东亚文化真实源流。
参考资料
韩国申遗全面溃败 文化归属争议再起 中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