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王毅和多瓦尔就边界和双边关系进行了深入交谈。印方还罕见地在会前透露重磅消息——莫迪准备赴华出席上合峰会。当天晚上,莫迪在官邸会见了王毅,这一连串的互动,给中印关系加上了一枚“稳定器”。紧接着,王毅前往巴基斯坦,重申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升级版”中巴经济走廊。就在大家把目光聚焦在新德里和伊斯兰堡之间时,东边又传来一个更引人注目的消息:
8月23日至24日,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历史性地访问了孟加拉国,这是13年后巴外长首次踏上达卡的土地。双方一次性签署了6份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外交、公务护照互免签证,还决定将经贸、外交培训、学术与媒体、文化交流等合作制度化,并且准备提升不到10亿美元的贸易额。两天时间里,政治上破冰,机制上搭建,经贸上对接,一系列工作一气呵成。用巴方的话说,这是“两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用印媒的话说,这更像是一个“不祥之兆”。
现在印度人的心情很复杂,半个多世纪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血腥分离,1971年的那场战争留下的历史创伤,在孟加拉社会至今仍有强烈的反响,道歉和历史清算的诉求也没有消失。
现在两国领导层把“先合作、后解决难题”的路线提上日程,把海上贸易、签证便利、政府间贸易等作为双边关系的突破口,这对一直把孟加拉视为“自家后院”的新德里来说,确实很刺眼。
更让人觉得刺眼的是时间节点:莫迪准备访华的时候,巴孟突然握手;王毅刚刚和印度高层对话完,中巴又在伊斯兰堡进行对接;孟军总参谋长扎曼还在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外界普遍关注他采购红旗 -17、FK -3等中国产防空系统的意向。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看,南亚棋盘上的几个关键位置,被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连续点亮。有人说这像围棋里的“先手厚势”,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一次“秩序重构的预演”。
中印高层的互动不是表面功夫,边界谈判机制在继续向前推进,明年还要在中国举行第25次特别代表会晤。印方对莫迪赴华参加上合峰会的表态,不是媒体的猜测,而是官方首次确认。王毅在新德里与苏杰生会谈时说得很明白,在单边霸凌抬头、自由贸易和国际秩序受到压力的大背景下,中印扩大合作可以为世界提供确定性;印方也释放出善意,强调希望把两国关系打造成稳定、合作、面向未来的关系。
这一系列“稳定器组合拳”,与美印关系因为关税问题扯皮、供应链摩擦不断的现实背景相重叠,让印度国内很多观察者把“对华缓和”看作是一条必要的选择——更像是被形势推动着往前走。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在印巴之间偏袒任何一方,外交部公开表示得很清楚:印巴都是重要的邻国,中国愿意与两国发展友好合作,也愿意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挥建设性作用。立场摆得很中立、很稳妥。
再看看巴孟这一边,达尔这次去达卡,行程紧凑,动作频繁。他与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外交顾问侯赛因、商务顾问乌丁等进行了密集会面,还和多个政党代表团进行了沟通;签署的文件不是一纸空文,涉及经贸、培训、人文、媒体、文化等多个方面,还把签证便利化写了进去;两国都把扩大贸易和投资放在了明面上,孟方明确希望在南盟自由贸易安排下进入巴方的纺织、能源、医药、农业、渔业、畜牧、信息技术等市场,巴方也谈到要向孟方出口能源。
这个方向的选择很务实——孟加拉长期被印度市场“包围”,出口依赖度比较高,供应安全很容易受到情绪和事件的影响。把贸易渠道多元化,哪怕短期内规模有限,也能产生政策弹性和谈判筹码。再把时间线往前拉:去年8月孟加拉国内动荡,哈西娜政府下台,临时政府成立,孟印关系迅速降温;海上贸易重启、政府间贸易扩大、外交公务护照互免签等措施,都在几个月内完成了。从政治氛围到政策工具,这个“破冰”不是象征性的。
关键的难题并没有消失。1971年事件的历史责任、资产索赔、滞留人员安置等议题,孟方这次还是提了出来,侯赛因直接对媒体说,期望一天内解决是不现实的,双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立场。巴基斯坦方面的学者也直接表示,巴政府没有道歉的打算。对于孟加拉社会里受到战争伤害的群体的情绪,完全能够理解,就算在地缘政治上彼此需要经贸合作,也很难在情感层面一笔勾销。
这意味着巴孟这一轮的对接,更多是一条“政治分歧和务实合作两手抓”的路径。如果推进得好,合作机制能够先落地;如果推进得不好,历史议题随时可能引发舆情波动,对协议的执行形成牵制。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次“一劳永逸”的大和解,而是一场“在缝隙里找空间”的复杂工程。
回到中国的角色,今年6月,中巴孟三方副外长级会晤在昆明举行,中方把三方都视为好邻居、好伙伴,把合作放在共同利益的框架里。王毅这次在南亚的一系列活动,既延续了中巴的战略互信,也给中印修复关系提供了台阶。在对外表述中,还特别提到愿意在印巴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但前提是双方都愿意。这种“有边界的积极”,在南亚这种矛盾集中的地区其实更可贵。
外界喜欢把一切复杂的联动都解读成“某国的某个大棋局”,我更愿意把它拆开来看:这是几个国家在各自的焦虑和需求推动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恰好找到了可以对接的地方。中国提供的是平台和确定性:经贸联系、互联互通、装备合作、政治对话机制,这些东西不会立刻消除历史仇怨,但能为风险管理和利益交汇提供途径。
说到中印,边界问题短期内看不到“一次性解决”的可能,双方都很清楚这一点。王毅和多瓦尔把“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路径重新提了出来,这已经是很难得的共同语言了。中印关系的关键,不在于“愿不愿意握手”,而在于“愿不愿意把具体的经贸和人员往来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签证便利、投资审批、供应链对接,这些大多是技术性的工作,需要耐心。
只要经贸和人员的“毛细血管”重新畅通起来,边界的“动脉硬化”也会得到缓解。这是真正能让区域安全风险降低的路径。印度国内对中国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关键是政策层面能不能减少“光说不做”的情况。
会有人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南亚的“印度中心”时代结束了?我不想说得这么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南亚正在向“多中心、弱对冲”的方向发展。巴孟关系的制度化建设才刚刚开始,中印边界谈判也只是回到了“可以谈”的状态,任何一次突发事件都可能引发波澜。
但有一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谁能为其他国家创造选择,谁就能在区域内获得影响力;谁只给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谁就会在区域内失去人心。从这个角度看,莫迪访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照片和会晤,它是一次对印度区域定位的重新校准。新德里如果愿意把这次机会当成修复邻里关系、修补合作链条的起点,南亚就会更加稳定;反之,巴孟的这次“世纪大和解”就会不断在其他双边场景中出现,直到把“围绕印度”的区域叙事,变成“没有印度也能运转”。
对于一位准备访华的总理来说,真正的考验不是“表态有多强硬”,而是“能带回多少确定性”。这才是大国的分寸感,也是邻里相处的基本逻辑。把握分寸,提供确定性,尊重选择权——谁能做到这三点,谁就能在这盘棋中掌握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