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号,俄罗斯的卫星通讯社、塔斯社这些官方媒体都发了消息,说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中国海军的常规动力潜艇,终于完成水下联合巡逻返航了。可能很多人没太在意这个事的分量——这可是中俄海军合作这么多年,头一回专门派潜艇搞联合巡航。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俩潜艇不是出去晃一圈就回来,是实打实消失了20多天。之前新华社就报道过,中俄的水面舰艇编队8月20号上午在西太平洋搞了分航仪式,15天的联合巡航就结束了。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水面船都各回各家了,潜艇还接着一起巡了差不多一周,加起来正好超20天,这可不是随便跑跑的事。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潜艇比水面船晚这么久才返航?其实原因一点都不复杂,首先就是速度差得太离谱。水面舰艇最快能跑30节左右,就算平时按20节的经济航速跑,也比潜艇快得多;可潜艇不一样,水下航速本来就只有十几节,为了不被发现,还得保持静音状态,那速度就更慢了,平均下来也就3到6节,跟水面船比起来,简直就是走路和开车的区别。水面船跑15天的路线,潜艇按这速度,多花一周时间才能跑完,太正常了。
再就是沟通和配合的问题,这比速度更麻烦。水面上的船之间好打交道啊,无线电能聊,近了还能用旗语、灯光交流,有事喊一声马上能回应。而且中俄都搞了5次水面联合巡航了,流程早就摸熟了,就算出点小状况,也能快速解决,不耽误时间。可潜艇在水下就是另一回事了,通讯手段少得可怜,传个消息还特别慢,更别说这是头一回搞联合巡逻。俩国家的潜艇在水下怎么配合行动?遇到突发情况该怎么应对?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从零开始摸索,这中间肯定要花时间,巡逻效率自然会受影响,晚几天返航太合理了。
最让人琢磨的其实是第三个点——没人知道这俩潜艇到底去了哪,是不是跟水面船走的同一条路线。潜艇的核心优势不就是藏在水下不被发现吗?就算有反潜机、护卫舰盯着,想找到水下的潜艇都难,更别说没盯着的时候了。之前水面编队巡航的时候,咱们的船还去了堪察加的俄军基地,那潜艇会不会顺着这个方向往北走,去阿拉斯加附近转一圈?这可不是瞎猜,毕竟潜艇的隐蔽性在那,真要去了,美军也未必能及时发现。
也正是因为这些,美国的军事专家一听说中俄潜艇联巡的事,脸都沉了——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中俄海军在水下的合作,比水面上危险太多了。为啥这么说?咱们先看水面的情况,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水面舰艇真不咋样,账面上看着船不少,可真正能拉出来打仗的,也就几条轻型护卫舰、一两艘无畏级驱逐舰。跟中国海军凑一起搞联合编队,不光不能让解放军的实力变强,反而可能被俄军拖累,典型的1+1小于2,美军根本不把这当回事。
但水下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俄罗斯的潜艇部队可没像水面那样青黄不接,现在还是能跟美国海军正面对抗的硬茬;咱们中国海军的水下力量也在高速发展,这些年进步特别快,算是太平洋里的新星。这两股力量凑到一起,美军的麻烦就来了。之前美军算得挺精,知道中俄潜艇在太平洋各有各的地盘,不随便踩对方的区域,所以他们就针对性部署反潜力量——俄军潜艇强但数量少,就往日本海、北太平洋放精锐盯着;咱们潜艇多但之前性能稍逊一筹,就往西太平洋搞拉网排查,这样美军的压力还能扛住。
可现在中俄搞潜艇联巡,等于明着告诉美军:以后这水下的地盘不分你我了。解放军的潜艇能常去日本海、北太平洋,俄军的潜艇也能来西太平洋。美军要是还想维持之前的反潜优势,就得同时在日本海、北太平洋、西太平洋这三个地方加派人手、加派船。但问题是,美国海军现在能用的船本来就不多,想同时罩住这么大的范围,简直是把自己卖了都办不到——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兵力,现在要拆成三份用,这不就是逼着美军分身乏术吗?
更关键的是,这次还只是常规动力潜艇,就已经把美军的部署打乱了。要是以后中俄开始搞核潜艇的联合训练,那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潜部署,真就得疲于奔命了。核潜艇的续航能力、隐蔽性比常规潜艇更强,到时候美军想找都更难,更别说防了。
其实说到底,这次中俄潜艇消失20多天再返航,不是一次简单的联合巡逻,是给美军递了个明确的信号:亚太水下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天了。之前美军能凭着自己的反潜力量在太平洋横着走,现在中俄水下力量联手,他们想再像以前那样轻松掌控,根本不可能了。美军现在感受到的压力,还只是刚开始——以后随着中俄水下合作越来越深,他们要面对的麻烦只会更多,这俩方向的压力,怕是再也卸不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