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要记住这段历史,更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封面新闻来到百岁抗战老兵陈焜生家中,聆听老人讲述他的抗战岁月。
1922年10月28日,陈焜生出生在江苏徐州,其父在国民政府所属的第九路军做后勤工作,一家人也随之生活在江苏南京。
百岁抗战老兵陈焜生。
因战乱离乡,立志参军报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展开对中国全面侵略。南京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亦成了日军攻占的主要目标之一。
“战争爆发后,无数家庭被迫踏上逃难之路。我们一家也登上了逃难的船只,一路从南京逃难到了重庆,那时我只有16岁。”说起战争的残酷,陈焜生始终忘不了在逃难时,长江上一艘艘载着无数逃难家庭和他们生的希望的船只。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到船的最上层去看外面的世界,我记得是走到湖南岳阳,有一天我就看到江上日军的轰炸机飞过,不远处的3艘中国逃难船瞬间被炸沉。飞机来了,船跑不掉,船上的人也不知生死。”陈焜生说,4艘船有3艘被炸毁,因为他们一家乘坐的是法国船只,船上有法国国旗和法国水兵护卫,才侥幸逃过了一劫。
“因为轰炸机还在头顶盘旋,我们的船也不能开过去救人,就只能看着。一方面是恨,另一方面是害怕。”前一刻还平静的江面,后一秒就被炮火席卷,在逃往重庆的沿途,陈焜生看到了四处蔓延的战火以及战争的残酷,时至今日也让老人忍不住落泪。
陈焜生写在毕业照后的寄语。
“我们到重庆是在朝天门码头下的船,周边都是逃难过来的人,大家都被安顿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就在陈焜生一家踏上重庆的土地一周后,南京沦陷的消息就传到了重庆。
“我们学生登记入读南温泉的战区学校学生营,我读初三。”彼时是1937年末,学生营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交流中说起战乱,都十分难过。
陈焜生回忆说,他们在重庆待了一年之后,战火也烧到了重庆。“日军时不时就丢几颗炸弹下来,重庆陷入了战乱中。”再次目睹了家园被日军轰炸,原本想继续求学的陈焜生彻底改变了人生选择——投笔从戎。
1939年,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第17期对外招生,时年17岁的陈焜生考上了军校。
回营途中收到抗战胜利消息
两年半后,1942年4月17日,陈焜生从黄埔军校第17期骑兵科毕业,被分配到位于甘肃张掖的八战区,骑兵十师28团1连任少尉排长,完成了从学员到军人的转变。
陈焜生老人从黄埔军校毕业时的毕业照。
陈焜生所在的骑兵部队负责驻守巡防的地域很广,“武威、张掖、额济纳旗都是我们巡防、驻守的范围。”因为远离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当时才20岁的年轻军人未能与日军正面交锋,“但我们始终保持高度戒备,有何情况第一时间做好战斗和拼死一战的准备。”
“1米厚、3层楼高的碉堡,上面插着国旗。我们那时候的想法就是,万一发生战争,国旗在我们就在,国旗不在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全部阵亡了。”陈焜生说。
1945年夏,陈焜生收到上级指令,要求他从驻守地回到营部担任军事训练队教员。“我们驻守地和营部很远,隔了有15个县,我还在去的路上就收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了。”说起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陈焜生脸上的笑溢了出来,“大家高兴得不得了,对于我们每一个民众来说,都不希望有战争。”
抗战胜利后,包括陈焜生在内的不少人选择离开军队回到家乡。“我先回到南京,后来因工作原因,又辗转到了重庆。”陈焜生说。
如今已经102岁的陈焜生老人,和女儿、孙辈一起生活在重庆。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他时,老人端坐在沙发上,气宇轩昂的军人气质显露,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他已年逾百岁。
畅谈抗战岁月,话语滔滔不绝。在分享完自己的经历后,老人还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这段历史,更要珍惜今天的和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