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大家好,我是社长,老K。专注分享智能制造和智能仓储物流等内容。
新书《》
新书《》
新书《》
新书
前情回顾:
微处理器让仓库学会了"思考",日本人用AGV和"看板管理"实现了无人化工厂的梦想。
但这些智能系统有个共同问题:它们就像聪明的"哑巴"——能思考,能决策,但不会"说话"。
仓库里发生了什么?货物在哪里?库存还剩多少?这些关键信息仍然需要人工记录和传递,效率低下,错误频发。
革命性的突破: 1985年,当沃尔玛决定在所有商店推广条形码系统时,很多人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黑白条纹,配合沃尔玛投资4亿美元发射的商用卫星,即将让仓库第一次拥有"说话"的能力...
2.3 软件革命:从硬编码到智能调度
1985年,当沃尔玛决定在所有商店推广条形码系统时,很多人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黑白条纹,实际上代表着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
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仓库管理基本上还是一个"哑巴"系统。
货物进来了,工人用笔在纸上记一笔;货物出去了,再划掉一笔。想知道仓库里有什么货,得派人去数;想知道某个货物在哪里,得满仓库找。
这种管理方式的问题显而易见:慢、容易出错、信息滞后。
但条形码的出现,让仓库第一次有了"说话"的能力。
条形码技术其实在1970年代就出现了,但真正在仓储领域大规模应用,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这种看起来简单的黑白条纹,配合扫描器使用,可以瞬间识别出货物的身份、数量、位置等信息。
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可以实时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工人拿着手持扫描器,对着货物上的条形码"嘀"一声,货物的所有信息就自动录入了系统。不需要手工记录,不会出现笔误,而且速度快得惊人。
沃尔玛是这项技术最积极的推广者。
1983年,沃尔玛开始在商店使用条形码扫描系统。1984年,员工开始使用Texlon手持终端进行商品补货,扫描货架标签就能获取商品信息和销售历史。
但真正的大手笔是在1985年。
这一年,沃尔玛宣布将在所有商店安装条码识别系统。更疯狂的是,公司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到1987年,沃尔玛建成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将公司总部、全球数千家分店、100多个配送中心以及供应商紧密连接起来。
这个网络的威力是惊人的。
货物在进入配送中心时扫描条码,系统可以自动将其引导至正确的码头进行分拣和存储。员工可以实时访问所有产品的库存水平信息,并通过扫描条码来精准定位托盘和拣货位置。
从此,沃尔玛的仓库不再是"哑巴",而是变成了一个会说话、会思考的智能系统。
有了实时的库存信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怎样让仓库运行得更高效?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非常复杂。
想象一下,一个大型仓库里有几万种商品,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个订单。工人要在仓库里走来走去拣货,怎样安排路线才能让他们走得最少、效率最高?
这就是路径优化问题。
在19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科学家们开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他们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找到最短路径。
早在1959年,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迪杰斯特拉就提出了著名的Dijkstra算法,专门用来解决这类问题。1968年,又有人提出了A*算法,效率更高。
但把这些算法应用到实际的仓库管理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IBM是这方面的先驱。他们开发了一套叫做VSPx(车辆调度程序扩展版)的软件,专门用来优化配送路线。这套软件可以确定车辆的配送路线、优化运输时间,并处理车辆容量、客户时间窗口等复杂约束。
虽然VSPx主要是用于车辆调度,但它的核心思想——用算法来优化路径——很快就被应用到了仓库内部的拣货路线规划上。
当然,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性能,这些路径优化功能还比较简单,主要是离线计算,不能实时响应变化。但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从此,仓库管理不再是凭经验和直觉,而是开始有了科学的依据。
1980年代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趋势:人工智能的兴起。
当时最热门的AI技术叫做"专家系统",说白了就是把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编程到计算机里,让机器也能像专家一样做决策。
这个想法很诱人:如果能把最优秀的仓库管理专家的经验都编程到系统里,那不就可以让每个仓库都有专家级的管理水平了吗?
学术界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
1980年代末期,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用专家系统来控制AS/RS的可能性。他们设想这样的系统可以根据仓库的实时状态——比如存储和检索队列的长度、可用货位信息——来智能地做出存储或检索决策。
理论上,这种专家系统控制的AS/RS在操作效率上应该优于传统的控制逻辑。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开发一个能在真实、动态的仓库环境中稳定运行的专家系统,其复杂性和成本远超实验室模拟。而且,当时的计算机性能还不足以支持这么复杂的实时决策系统。
所以,虽然学术界很热闹,但在1980年代末,专家系统在仓储领域还主要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不过,这些探索并非毫无意义。它们为未来的智能仓储系统指明了方向,证明了让机器"思考"的可能性。
1980年代中后期的这些技术进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软件开始变得比硬件更重要。
在此之前,仓储自动化主要靠的是机械设备——更高的货架、更快的堆垛机、更精确的传送带。硬件是主角,软件只是配角。
但现在情况变了。
条形码扫描器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背后的数据处理系统。路径优化算法的价值不在于计算机有多快,而在于算法有多聪明。专家系统的核心更不是硬件,而是知识库和推理引擎。
软件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仓储自动化的核心驱动力。
这个转变的意义是深远的。
硬件的改进往往是渐进式的——今年的堆垛机比去年快10%,明年可能再快10%。但软件的改进可能是跳跃式的——一个好的算法可能让效率提升50%甚至100%。
更重要的是,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开发一套软件可能很贵,但复制一万份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好的软件可以快速普及,让更多的企业受益。
沃尔玛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投资4亿美元建设卫星网络,看起来很贵,但这套系统可以服务全球数千家店铺和数百个配送中心。平摊下来,每个节点的成本其实并不高。
而且,一旦这套系统建成,沃尔玛就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他们的库存周转率、配送效率、成本控制都远超竞争对手。
1980年代的软件革命,改变了人们对自动化的理解。
以前,大家觉得自动化就是造更大的机器、更快的设备。现在才发现,真正的力量在软件里。一行代码可能比一吨钢铁更有价值。
沃尔玛用4亿美元建卫星网络,看起来很疯狂,但这让他们获得了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当竞争对手还在用传真机发订单时,沃尔玛已经实现了全球实时库存管理。
这就是软件的魅力:一旦建成,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威力却是指数级增长的。
从此,仓储物流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软件定义的时代。
2.4 网络时代的序幕:系统集成的挑战
1988年的一个秋日,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的沃尔玛总部里,一场看似平常的会议正在改写商业历史。
会议室里坐着沃尔玛的高管们和几十家供应商的代表。沃尔玛的采购总监站起来,语气平静但不容置疑地说道:
"从明年开始,所有与沃尔玛的交易都必须通过EDI进行。不接受这个条件的供应商,我们将考虑终止合作。"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知名企业
入群:
--海外项目英语手册--
--仓储物流自动化项目避坑手册--
--智能仓储项目实施指南:甲方必读--
-智能仓储物流技术研习社-
欢迎大家到本文底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